最新时评话题及评论范本阅读

记者近日调研发现,农村地区玩网络游戏的孩子越来越多。黄昏时分,崭新的村委楼下,有初中生在蹭网玩游戏,连记者走近都浑然不觉。还有父母在外打工的学生整夜玩网络游戏,屋里扔满饮料瓶。有村干部忧心地说:“娃娃们花在网游上的钱,将来都是要用人生去还的债。”

对此,你怎么看?如果要求你以此为背景写一篇文章,你会怎么写?

最新时评话题及评论范文阅读【话题一】

1【评论】

用网络正能量守护好青少年

记者近日调研发现,农村地区玩网络游戏的孩子越来越多。黄昏时分,崭新的村委楼下,有初中生在蹭网玩游戏,连记者走近都浑然不觉。还有父母在外打工的学生整夜玩网络游戏,屋里扔满饮料瓶。有村干部忧心地说:“娃娃们花在网游上的钱,将来都是要用人生去还的债。”

要重视的是,沉溺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已经远不止常见的网瘾、色情内容泛滥等,还可能扭曲他们的价值观,引起青少年网络社交偏差行为。

国家的发展进步,年轻一代是关键。网络好比一块空地,不种庄稼,就长杂草。更好地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需要充分利用好、发挥好网络的重要作用。让青少年成为网络的“受益者”而不是“受害者”,避免沉溺网游,除了要做好监管外,还应通过网络正能量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让阳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与之相依相随、一生相伴。

网络“正能量”,不仅是对文化精髓和高尚道德的弘扬,更包含每个公民应具有的责任意识及家国情怀。还记得吗,我们在特殊的时间节点重温红色历史,展示捍卫正义的力量;我们在举国同庆的日子里讲述家国往事,绘就梦想蓝图;我们为祖国的每一项成就点赞,听大国步履响彻中华;在跌倒时,我们从伸出的搀扶之手获得勇气,点燃继续前行的信心……在高尚情感的底色映衬下,每一次网络正能量的释放,都会激发大家心底“最燃一幕”,悄然传递间,似星光交相辉映,留下时代回响。

对美和好的追求,永远是时代前进的“导航器”。网络多一些“正能量”的传递,就会少一些假恶丑的滋生;多一些“最美”的称颂,就会少一些冷漠的旁观……让屏幕里的正能量星火烧得更旺吧,烧去污浊、烧掉虚妄,将山川气度、云水襟怀融入每一篇文章、每一张照片,把友谊和爱融汇在每一次点赞、每一条留言里,潜移默化地滋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怀。

全社会行动起来,以“我”之正能量,汇聚成更多“我们”的“中国力量”,一屏之间的无穷天地定会更加精彩、无比丰富。

【话题二】

2003年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理科状元杨仁荣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后来因一科缺考没能顺利毕业,之后既没考研,也没参加工作。父亲得知真相后当面质问儿子“你对得起我们吗”,“如果你想我们好,就去参加工作;如果你想我们死……”2009年,在给父亲发完最后一条短信后,杨仁荣便失联了。

今年7月,杨仁荣的母亲被诊出癌症晚期,因多年未能见到儿子,她选择拒绝治疗,表示想再见儿子一面,“如果儿子不回来就不继续治了”。从网上看到母亲寻找自己的消息后,他终于主动与家人取得了联系。

面对此事,网友们感慨良多:有的说“这样的娃娃,父母心寒”,也有人说“不了解,不评价,回来就好”,“只要回来就好,没有必要再打扰这一家人了”。

对此,你怎么看?如果要求你以此为背景写一篇文章,你会怎么写?

2【评论】

失联儿子的苦衷可理解不可谅解

母亲患癌后,失联9年的高考状元终于联系家人!自己过得不好,是离开父母的理由吗?虽然媒体报道不约而同在标题上标注了“高考状元”字眼,但人们并非特别关心这个特殊的身份,而是此事涉及的伦理亲情和价值观问题,触发了公众的强烈共鸣。

据报道,2003年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理科状元杨仁荣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后来因一科缺考没能顺利毕业,之后既没考研,也没参加工作。父亲得知真相后当面质问儿子“你对得起我们吗”,“如果你想我们好,就去参加工作;如果你想我们死……”2009年,在给父亲发完最后一条短信后,杨仁荣便失联了。

今年7月,杨仁荣的母亲被诊出癌症晚期,因多年未能见到儿子,她选择拒绝治疗,表示想再见儿子一面,“如果儿子不回来就不继续治了”。从网上看到母亲寻找自己的消息后,他终于主动与家人取得了联系。

面对此事,网友们感慨良多:有的说“这样的娃娃,父母心寒”,也有人说“不了解,不评价,回来就好”,“只要回来就好,没有必要再打扰这一家人了”。

确实,我们应该为杨仁荣的“浪子回头”高兴,祝福这一家人终于可以团团圆圆,对于个中的坎坷曲折,也没有必要纠缠不休。但是,此事所折射的伦理亲情和价值观缺失问题,却值得进一步探讨。

在激烈竞争和快节奏的当今社会,人情日渐冷漠已然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囿于诸多因素,家庭成员之间似乎也存在这种倾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成为“人生赢家”,逼迫孩子上各种辅导班、培训班,不堪重负的孩子和父母形同水火,甚至动辄离家出走……

一个巴掌拍不响,孩子身上的问题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父母当然有必要好好反躬自问,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孩子,也应该适当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

“今天,妈妈再也熬不住了,癌症把我推向死亡的深渊。人总有一死,我并不惧怕死亡,尽管我还不到六十岁。但我不希望带着遗憾和自责离开。回来吧!孩子。让我再看你一眼,妈妈的时间不多了。”思子心切之下,杨仁荣妈妈的一封信《孩子,让我再看你一眼》,令人泪崩。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面对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告而别,甚至长期失联呢?失联9年才千呼万唤始出来,一句“在外面做得不够好”太轻飘!

好男儿志在四方。没做出一番事业,反而落得个落魄境地,确实心中有愧。但是,有没有实现自己预定的人生价值,与“常回家看看”并没有必然关联。身处竞争之世,挫折乃至失败都是常态,倘若一落魄便失联,又有多少家庭会支离破碎?“无颜见江东父老”只是心魔作祟,父母的最大期望就是孩子能平平安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经商致富、大展宏图固然是人生赢家,平平凡凡地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何尝不是幸福人生?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壮志固然可嘉,但可以作为自我激励,却不可一朝落魄便付诸实践。一句“在外面做得不够好”就失联9年,可以理解但不可谅解。遭受挫折磨难了,更应该回到温馨的港湾,调整身心,整装再发。

【注】生我劬(qú)劳:是指父母生养我们子女非常辛劳。

【话题三】

早上在“威尼斯”起床,中午到“维也纳”办事,晚上在“曼哈顿”吃饭逛街,不出城也能“周游世界”……这是一些市民吐槽的“段子”,折射出多年来洋地名持续泛滥导致的社会尴尬。

对此,你怎么看?如果要求你以此为背景写一篇文章,你会怎么写?

3【评论】

莫让洋地名削弱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早上在“威尼斯”起床,中午到“维也纳”办事,晚上在“曼哈顿”吃饭逛街,不出城也能“周游世界”……这是一些市民吐槽的“段子”,折射出多年来洋地名持续泛滥导致的社会尴尬。(8月30日 半月谈)

目前,洋地名在我国各地广泛存在,使用范围覆盖城市许多方面。有些小区房子的装修风格明明看起来很普通,却非要扣上一个洋名字。房地产开发商越来越倾向于在楼盘名字上动心思,似乎用这些洋气的名字能够帮助开发商的楼盘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据了解,在全国范围内,“曼哈顿”“巴黎”“塞纳河”“威尼斯”“地中海”“加州”等成为高频洋地名。在网络地图平台上搜索,各地地名、道路、机构名中,含有“曼哈顿”字样的达千余处,含有“巴黎”等字样的更多。在中部某城市,巴黎苑、巴黎春天、巴黎豪庭三个楼盘同时出现。尽管我国近年来多次提出要清理规范洋地名,但受经济利益驱使、迎合崇洋心态等影响,洋地名依然广泛存在。

很多人认为地名风格不重要,洋地名的存在并没有带来什么恶劣影响,其实不然。城市地名与相应建筑同属于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饱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承载着居民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如果洋地名真的大行其道,那么势必会给城市历史文化在公众心中的地位带来冲击,时间久了,对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及民族认同都会形成误导。

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人,生长在开放年代,思想和行为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本来就大,对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较少,对城市历史的兴趣较低,如果生活在满是洋地名的社会中,难免会误将其当作一种风尚,这样下去城市历史如何传承?底蕴如何发扬?恐怕连城市的整体建设都要走样。

我国早在1986年就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并在1996年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些古城为了保护城市传统文化,逐步建立了地名管理规章制度体系,但在国家层面这些法律法规还需进一步完善,才能有效约束洋地名的泛滥。

对一个城市来说,地名中有时过境迁的烟雨沧桑,更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规范地名势在必行,控制住洋地名的使用,才不至于削弱了公众心中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

【话题四】

近期,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出台一则规定:14岁以下儿童谢绝入馆,此举引来众议。图书馆给出的解释是,该馆主要服务于教学科研,未配置少儿读物,且由于少儿入馆跑动喧闹,相关投诉意见急剧增加,故出台上述规定。对此,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的态度: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挺好的,避免小孩子进去闹;也有声音认为,图书馆作为公共区域,孩子有权利进入,不该因为自己求舒适,就抹杀孩子的阅读兴趣。

对此,你怎么看?如果要求你以此为背景写一篇文章,你会怎么写?

4【评论】

图书馆拒绝儿童入内,别让孩子们因此远离阅读

图书馆拒绝儿童入内,尽管这项规定体现了务实的管理思路,然而其在道德立场上却终究是理亏的。不少人所持的“扼杀孩子读书兴趣”“剥夺其使用公共资源权利”等观点,也不应当被视作所谓的上纲上线,而是有其道理。某些市政图书馆动辄将少年儿童拒之门外,显然有违“书籍是人类进步阶梯”的价值主流以及“提升全民阅读文化”的动员目的。图书馆该以怎样的姿态对待年少的参与者?其象征意义,或许远超人们的想象。

必须承认的是,某些“熊孩子”在图书馆内随意走动、大声喧哗,客观上确实干扰了他人的读书活动。但若是据此就拒绝儿童入馆,未免有因噎废食之嫌。事实上,针对此类现象,相关立法早有预判并事前作出了预设安排。《公共图书馆法》第34条明确规定: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设置少年儿童阅览区域,有条件的地区可单独设立少年儿童图书馆……照理来说,若空间合理分区,群体适度区隔,便能有效规避年幼读者“调皮捣蛋”的不良影响。

深圳大学城图书馆以“未配置少儿读物”以及“少儿跑动喧闹”为由,谢绝儿童入馆。这其中的逻辑是站不住脚的,根据规定和惯例,只要是公共性质、面向大众的图书馆,就应该实现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的全覆盖,提供儿童图书、接纳儿童读者,是其应尽义务。据悉,深圳大学城图书馆乃是国内第一家兼具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双重功能的图书馆——既然也有公共图书馆的功能,既然也面向普通市民开放,又何来“主要服务于教学科研”之说?

公共图书馆不同于某些机构内部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其理应以开放性、普惠性、宣教性作为立身之本。公共图书馆从来不是单纯的藏书机构和阅读场所,更肩负着包括“引导少年儿童读书”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教育使命。就此而言,排斥儿童入馆的公共图书馆,是不完整甚至是不合格的。与之相较,图书馆管理者更应该做的,是通过各种方式,引导走进来的人成为懂得阅读礼仪的成熟读者,让孩子们都能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下与书为伴一路成长。

与能善意接待流浪者的“天堂”相比,挑选读者的公共图书馆,终究平庸。若是连公共图书馆都选择拒人千里,那么引导孩子们爱上读书的途径就会又少一条。从小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沉浸式的友好环境至关重要。

【话题五】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项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和少量应届毕业生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911位受访者中,6.81%接受过整容手术,而没有做过整容手术的受访者中,30.74%表示有整容意向。校园“求美”群体的不断壮大,折射出社会审美观念的转变。整容从“不光彩”变得“无可厚非”,不仅年轻人热衷整容,不少70后父母也在为孩子的“求美”行为提供精神和物质支持,还有人把整容当作给孩子的“开学礼物”。

对此,你怎么看?如果要求你以此为背景写一篇文章,你会怎么写?

5【评论】

对校园“整容热”要有冷思考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项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和少量应届毕业生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911位受访者中,6.81%接受过整容手术,而没有做过整容手术的受访者中,30.74%表示有整容意向。校园“求美”群体的不断壮大,折射出社会审美观念的转变。整容从“不光彩”变得“无可厚非”,不仅年轻人热衷整容,不少70后父母也在为孩子的“求美”行为提供精神和物质支持,还有人把整容当作给孩子的“开学礼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对微整形的接受度不断提高,很多父母主动给学生作后盾,校园“求美”掀起热潮。那么,对校园“整容热”该怎么看?

我们似乎已经进入“看脸时代”,所谓“长相好看的人才有青春,长相不好看的人只有大学”,“帅哥才能老成大叔,丑男只能老成师傅”,流行段子的背后折射出一种社会风气。现在还流行一个新名词新指标——“颜值”,用来衡量美貌度。普通人在求职、晋升、恋爱的过程中都面临着“看脸”压力。因此,选择整容的人越来越多。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物质日渐丰富之余,民众也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通过一些先进医学技术,或去掉外貌的一些瑕疵,或提升自己的颜值,使自己变得更加美丽和自信,本身无可厚非。而以此悦己悦人,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和宽容,也折射了个体自主意识的觉醒及社会文明的进步。

然而,“看脸时代”也是快速、浮躁社会的缩影。社会节奏急促,人们来去匆匆,无暇深交,一张美丽的面庞便是一张亮眼的名片,或可留下惊艳的关注和关照,而当美丽成为人们受教育、求职、爱情、婚姻的至关重要的砝码时,从“长相好看的人才有青春”到“整容改变命运”,以貌取人的“关卡”重重,一些人“畸形”的美丽观催热了整容市场,社会评价标准体系也发生重大偏移而失衡。

实际上,整容是门医疗科学。在一些发达国家,一些临床整形门诊的第一关是和心理医生接触,以判断需要调整的是容貌还是心理,但在国内,鲜少这道程序,很多人似乎闻所未闻。就拿学生整容来说,很多父母支持子女整容,却没有弄清楚究竟是容貌有暇还是由于对自我不认可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此外,整容一定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医学科学规律进行。生病期间、有重大病史或正在成长发育的未成年人等不能接受整容手术;一定要选择有资质、医疗设备技术过硬的正规医院;不要贪图便宜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这都是学生整容前必须知道的知识储备。

学生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尤为关键。一味追求“明星脸”,可能失去个性特点与自我认知,陷入疯狂整容的泥潭,给稚嫩的身心造成永久伤害,得不偿失。而无论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古语,还是“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偏要靠才华”的现代流行语,无不说明,美丽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内在的素质、学养、才华、能力才是永不凋败的花朵,历久弥香。

针对校园“求美”热,一方面社会各界要积极开展健康美、自然美的宣传引导,消除就业、教育、恋爱等多环节的以貌取人的歧视壁垒,营造公平竞争、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修正变异走样的美丽观念;另一方面,民众也要端正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努力提高自我的才干和学识,力求健康与美丽并存,外在美与内在美和谐统一,这当是校园“求美”热下不可或缺的冷思考。

▍ 来源:综合网络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11691.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