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是“养”出来的

习惯是教育之纲习惯是教育之纲。习惯,是一盏奇妙的神灯。今天我想给班主任们讲讲我眼中的“习惯学”。习惯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有着丰富的内涵。关于习惯的重要性,不少历史名人已经谈过。今天,我来分享网络上流传过的一个《习惯宣言》,我没有找到它的出处,但这一宣言很好地诠释了习惯的价值。“我是一直陪在你身边的伙伴。我是你最得力的助手,也是你最沉重的负担。我可以推动你前进,也可以导致你失败。我完全听你的指挥。你所做的事还必须有一半可能交给我,而我则可以迅速、恰当地做好这些事。我很容易控制——但是你必须牢牢地控制我。准确地告诉我某件事情你希望怎么做,经过几次训练我就会自动完成它。我是所有伟人的仆人,但我也是导致所有失败的罪魁祸首。那些失败的人全都是因为我才会失败。我虽然不是机器,但我做起事来却像机器一样精确,同时又拥有人类的智慧。你可以利用我得到好处,也可以因为我走向毁灭——这对我来说没有什么不同。如果你带着我,训练我,牢牢地掌控我,我会让这个世界为你敞开大门。放任我自行其是,我将毁掉你。我是谁?我是习惯!”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一书中谈过这样一个观点。他认为,超越市场与政府,影响我们全社会的还有第三种力量,那就是“习惯与道德”。可见习惯多么重要。许多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我们原本知道了,但一到行动层面往往就不见踪影。人普遍的弱点是‘知而不行’,明明知道重要却不去做,难怪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知道与做到之间的距离。如果你能做到“知而必行,行而必恒,恒而必达”,你便拥有了行动力、执行力和持久力。要养成的习惯实在太多了。我建议,每个人要培养的第一个习惯就是“选择阳光”。每个人都有缺点,也都会各有优点。如果缺点代表阴霾,那优点就代表阳光。如此一来,选择阳光就变得极其重要。掌握了“选择阳光”,使它变成一种习惯,还能使我们变自卑为自信。选择阳光是走向优秀、走向成功的法宝之一,不管我们出身如何,是贫是富、是老是少,人人都可拥有这个法宝。这些年,身边的许多亲戚朋友加入了“习惯学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没有墙壁和屋顶,也没有入门条件,你只要愿意养成更多的好习惯就可以加入,它已经吸引了许多人参与并从中受益。习惯与毅力是“孪生兄弟”好的习惯如何才能养成呢?这就需要最重要的一种品质──毅力。当我们方向选对了,目标看准了,顽强的毅力就变得非常关键。有些人很有毅力,凡是做事,只要看准方向、认准目标,就会百折不挠地坚持,结果成绩越来越显著;有些人则不然,做什么都没耐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此一生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总是在不满中度过。需要提醒的一点是,谈毅力,谈坚持,方向和目标很重要。我认为,一个人在大目标、大方向上出了问题,再聪明也只是小聪明。因此,我希望大家今后一定要时时抬头注意看方向和目标,千万不要“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培养习惯要关注“四性”,即必要性、可行性、策略性、操作性。培养习惯要关注“五动”,即起动、百动、自动、恒动、乐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在一篇文章中曾说,“德育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水的沸点是100,可我们的德育往往在50左右就停了下来。例如当孩子开始做好事或守纪律了,人们就以为德育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教育已经成功了。事实上,这绝不是德育的最终目的,而只能算是前50的教育。它绝不应该成为教育的终点,而应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契机。抓住孩子偶然出现的道德行为,将其反复训练成道德行为习惯,才是德育的真正目标,是德育的后50。很明显,我们的德育在后50上下功夫不足”。由此可见,养成习惯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水烧到100,才可能沸腾,习惯也一样。所以,班主任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时,一定不能陷入“虎头蛇尾”的僵局。培养习惯第一难是“起动”。如果你想养成一个习惯,请务必立刻“起动”,从今天开始,从当下开始,千万不要等到明天开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但是,起动之后必须不断“动”,足够“动”,直至“动”到了“百动”,这习惯才可能养成,“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新的一股,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我从1998年开始记录自己已养成的习惯,20年间,我已养成有案可查的168个大大小小的习惯。在我家书房的一个抽屉里,存放着将近20本厚厚的稿纸,是我从2000年11月8日起坚持每日清晨起床写作的成果,后来结集成《一千零一盏心灯》这本书。这些事情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对于我来说并不难,因为这是我的习惯,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像刷牙、洗脸一样自然。习惯是培养毅力的最佳途径。所有“顽强毅力”实际上几乎都来自于习惯,而养成了习惯,你一定会坚持,不坚持你会难受,会若有所失,会感到内心不安。因此说,习惯与毅力仿佛是一对“孪生兄弟”。毅力和习惯是相辅相成的。而习惯的培养相对于毅力的培养更具体、更容易、更富有可操作性。当我们下决心要培养一个习惯时,成败的关键在于要突破“前三关”——“前三天”“前三周”“前三个月”。这里,最要咬牙坚持的是“前三天”;“前三周”是根据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而来,一个习惯的养成平均大约需要三周时间;“前三个月”是指为巩固起见需要三个月时间,实际上越到后面会越轻松、越快乐。在我看来,培养习惯时,量化和不量化会大不一样。一旦量化你就会变得特别认真,就像有了目标一定非实现不可,那样习惯就很容易养成。养成记“傻瓜日记”的习惯我想给大家推荐另一个习惯,是我认为很有效、很简捷的培养习惯的方法——“一分钟傻瓜日记”。这个方法的实质是每天提醒和检查。我从2000年12月9日起记这种“一分钟傻瓜日记”。记“一分钟傻瓜日记”的方法极其简单。第一行像日记一样写上年、月、日。第二行,可以写一个“习”,后面再加一杠,即“习——”。有了这“习”,后面就可记你每天需要提醒自己的习惯了。这些习惯只用一两个字代表即可。比如,“习——早6、仰2”。这是什么意思呢?“早6”,是指每天早晨必须6点起床;“仰2”是指练仰卧起坐,先从每天练两个开始。我们可以用表格法,把表格贴到你家墙上,也可以用电脑记录,甚至用手机上的闹钟提醒功能来做。下面我就具体举一个“一分钟傻瓜日记”的案例,供大家参考借鉴。习——咬、极、一刻、20分、经典。“习——”之后的一项项,就是我那一天、那段时间正在培养的习惯。顺便说,习惯既有共性,更有个性,因此千万不要生搬硬套,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那么,这一项项内容具体是指什么呢?“咬”,是指我要求自己一旦与别人有不同意见,应立即“咬”住舌头,赶紧刹车。否则,接下来很可能就是争论。而争论的结果十有八九对自己有害无益。当然这“咬”住,并不是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要用更智慧的方式表达你的不同意见。“极”,是指我要求自己养成做事要做到“极致”的习惯。这很像许多卓越企业家所言——“要把‘利他’做到‘极致’”,要让顾客“有一种‘超值的享受’”,要让顾客“有一种‘意外的惊喜’”,甚至像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所言,要让顾客见到你的产品后会“发出尖叫”。“一刻”,是指当年我学电脑时要求自己养成的一个习惯——每天学“一刻钟”,即使傻坐着,也要在电脑前坐“一刻钟”。没想到,就因这小小的习惯,如今电脑已成为除了我爱人以外最忠实、最可靠、最心仪的伴侣。“20分”,是指我要求自己养成在电脑上自控的习惯。许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因“网瘾”而毁,这“20分”是指当年我上网玩游戏时,每次只能玩20分钟。实际情况如何呢?我可以说基本做到了,偶尔尽兴,也似乎没超过一小时;而到了如今,由于我醉心于总结我的经验并结集成书,因此即使是那“20分钟”,也早已成了我的“过去时”和“老黄历”了。“经典”,是指我要求自己创立“习惯学”并写作《习惯学》一书,一定要极虔诚地向“经典”学习。这是2021年6月记入“一分钟傻瓜日记”的。我在当天的日记上附注如下——“写作要留下许多经典语言,朗朗上口,含意隽永,容易记忆”。从那以后,这“经典”两字就天天记在了我这“一分钟傻瓜日记”上,一直记到了今天。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在这几年,我天天都在提醒自己,要向“经典”学习,要让自己的《习惯学》像所有“经典”一样,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大大小小,里里外外,我用习惯把自己管理起来。人普遍的弱点是“知而不行”,明明知道重要却不去做。还有一个弱点就是“行而不恒”,即使行动起来也难以坚持。所有的管理最后都要落实到行动,行动需要人去做,如果人不坚持做下去,所有管理都是空谈。如果把各种行动变为习惯,就能真正打通自我管理、班级管理、学校管理的“最后一公里”。还记得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我认为,假如有一个支点,能撬起我们整个人生,那这个支点一定不是别的,正是“习惯”。周士渊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11719.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