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不玩满2小时不准写作业:这个其他人家的父亲,终于上了热搜

会玩的孩子,才更有竞争力。

——鹿妈

勤有功,戏也有益。“玩”是孩子天生的能力,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个环节。

近日,一则“爸爸要求儿子每天户外运动2小时”的消息,以400多万的关注度,登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搜榜。

湖南长沙,9岁男孩罗汉的暑假生活,可以说是异常丰富多彩。

他在爸爸的带领下,学习了各式各样的户外运动,包括皮划艇、桨板、滑雪、爬树、野外生存等,这些锻炼都是爸爸布置给他的功课。

为了保护儿子的视力,罗爸爸甚至给孩子下达了“不玩满2小时不准写作业”的硬性要求。

当同学们奔波于各大补习班的时候,罗汉正在进行各类户外运动。

9岁的小罗汉,在接受采访时也偷偷笑着表示:“我的字典里没有补习班这个词。”

在罗爸爸看来,孩子最重要的是身心健康,对于成绩他倒是不怎么担心。

“现在的小孩子在家闲下来,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手机,很小就戴上了眼镜,我家孩子就没有这方面的担忧。”

在罗爸爸的监督下,小罗汉的文化课成绩虽然在班里算中等,可体育成绩在学校一直名列前茅,身体素质也很不错。

还获得过广东省天文大会大奖,更是在8岁的时候,成为长沙市第一位获得美国ACA皮划艇协会技能认证的孩子。

这样有别于一般家长的硬核教育方式,瞬间引来网友们的热议,纷纷称赞罗爸爸是“中国好爸爸”。

还有不少网友惊呼:

“竟然还有这种好事?玩不够2小时还不能做功课,这不就是我小时候梦寐以求的童年吗?”

的确。

说到教育,中国家长有一个普遍的焦虑: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所以,“玩不够时间就不准做作业”这样的要求,对于有些家长来说,似乎不太能理解。

大多数父母都有一个同样的认知:学习才是最重要的,玩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表现。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马云曾在一次演讲中说道:

“我特别鼓励孩子要会玩。最聪明的孩子,既会玩,也会读书;次聪明的孩子很会玩,但未必会读书;会读书、不会玩的孩子,很麻烦。”

会玩,才是孩子的正确成长方式。

曾看到网上有位妈妈,分享了一个小故事:

三个小孩,一起在游乐场里玩搬积木的游戏,搬到最后,只剩下一块最大的积木。

其中两个男孩,都想把这块大积木搬到自己那儿,争得面红耳赤,眼看就要大打出手,孩子的妈妈们,差点忍不住想把自家孩子拽走。

这时,一起玩的小女孩却提出了更好的主意:

“这块积木太大了,我们三个人一起把它扔到那堆积木的最顶端吧,看看我们的力气是不是够大!”

瞬间,剑拔弩张的局面,转变成了热火朝天的合作。

三个孩子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一边喊着“1,2,1”,一边硬是把积木扔到了一人高的积木堆顶端,高兴地玩作一团。

在玩乐中,他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上并不只有自己,除了争抢,还可以合作双赢。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

一个小区的孩子一起玩,总有那么一两个孩子,人缘特别好,号召力十足,小朋友都以他为核心一起玩耍,他便成了名副其实的“孩子王”。

表面上看,这类孩子喜欢发号施令,但只要细细观察便会发现,这样的孩子通常特别会玩,点子也很多。他们总能带着一群孩子嗨起来,玩一些极有创意的新游戏。

这些孩子,长大后极易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头羊。

就像有位网友说的:“小时候,他们能够组织一群人去玩,长大了,自然也能组织一群人去玩、去赚钱。”

一个人能带动一起玩儿的人越多,这个人本事就越大。

在未来,玩耍力会变成一种最重要的竞争力。

而会玩的孩子,往往更出色。

卡尔威特曾说:

“给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培养他健康的体魄,常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玩耍,是使孩子健康愉快的关键。”

在他这种理念的教育下,他那个原本有些痴呆的儿子,反而成了“别人家的孩子”,创造了一个“天才”的神话:

8岁学会6种语言;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3岁发表数学论文,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6岁,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被柏林大学聘为法学教授。

会玩的孩子,才是稀缺品。

每一个会玩的孩子,其实都是潜力股。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里面谈到了“高级快乐”和“低级快乐”的概念与差别,感觉用在这里分享,特别恰当。

文中说:

低级的快乐,都有一个共性:不需要思考,直接享受就完事儿了。就像我们上网、看剧、刷抖音。简单、粗暴、直接,一个字:爽!而高级的快乐,不是唾手可得的。它是一种需要通过思考,把看到的、听到的内容,消化转换成自己知识储备,重组认知,形成自己的见解才能获得的快乐。因为高级的快乐,需要克服人性去达到,所以相比起低级的快乐,想得到高级的快乐,更加困难。但也正是这种需要内部创作的快乐,才能带来终极的快乐。比如说运动、创作、手工、劳动等等。

不禁想起,常常被我们误解的“快乐教育”概念。

同事对自家7岁的娃采取的是“完全放养”的方式,美其名曰“快乐教育”。

孩子看电视不想读书,没关系,要快乐嘛;

孩子学小提琴学了一半不想学了,没事儿,要快乐嘛;

孩子上网玩游戏,没关系,要快乐嘛。

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小双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差,才艺不突出,甚至还小小年纪就有了网瘾,眼睛也成了近视。

这哪是什么“快乐教育”啊?

这分明是爹妈的“偷懒教育”,是对孩子的放纵。

快乐教育不代表完全放养,也不代表不用培养孩子的能力,放任孩子自己去发展;而是父母站在更高层次,引领孩子在一定底线和规则范围内,轻松成长的高智慧教育方式。

真正的“快乐教育”并不像我们平时说的那样,是一味让孩子堕落的毒药,而是懂得给孩子创造高级的快乐,并且通过高级的快乐,促进孩子的认知和学习。

不禁想起,前两天看到过的一则新闻:

一位爸爸刘冲,带着自己14岁的儿子,骑行318国道川藏线,获得了人民日报的公开点赞。

父子俩在24天内,就骑行了2200公里,一天内,最多的时候徒步翻越了4座4000米的高山,即使最后一天,也从早上8点骑到半夜12点,坚持骑行了205公里。

在这一路上,父子俩也遇到了许许多多的艰难险阻,在一起攻坚克难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更重要的是,就像爸爸刘冲说的那样,孩子在这一路上,看过了许多不曾看过的风景,经历了不同的风土人情,更是在困难中愈挫愈勇,以后更容易成为一个坚毅、勇敢的人。

用脚步丈量世界,用身临其境去感受人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高级快乐”。

有人说:

“不管一个孩子有多爱学习,直觉告诉我:变化万端的天空,四季各异的大地,是孕育一个孩子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地方,好奇心和想象力才是创造力的源泉。”

的确。

与孩子一起在大自然下奔跑,看看山,玩玩水、爬山、游泳、散步、做游戏,这种玩耍是健康的、良性的。

这时候,对于孩子来说,玩,才是正业;玩,就是学习。

比起在“高级快乐”中长大的孩子,那些“不会玩”的孩子,才更容易成为生活中“垃圾快乐成瘾”的受害者。

曾看过一个小短片《玩有什么用》。

一个女孩正在草地上和一群孩子踢球,一个男孩正在屋子前专心地研究一片树叶。

踢球的女孩,在奔跑中不小心摔在地上,她没有哭泣,直接站起来。在玩耍中,她学会了坚强和勇敢。

那个专心研究树叶的男孩,用树叶做了一副漂亮的画,上面写着:我爱妈妈。

在玩耍中,他学会了表达爱与关心。

什么样的玩,才是培养“玩商”的玩法?

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孩子的性格与品质,用玩的方式向他们传递生活的知识,人生的价值。

作为父母,我们不仅要允许他们通过正确的玩耍方式,去感知世界,更要陪伴他们一起玩,做一个“陪玩”的父母。

看到这里,有很多父母会说:“我哪有那么多时间,总陪孩子玩游戏呢?”

但其实仔细一算,就会发现玩游戏的投入产出比,是非常高的。

贴吧上,曾有一位妈妈分享自己的育儿经,特别有意思:

昨天晚上,我在看书,儿子跑过来非要扯我的书,不想让我看。我就随手拿起他的一本绘本,对他说:“宝贝,我们来玩干杯的游戏吧!妈妈的书跟你的书碰一个!”然后,他就瞬间开心了。之后就跑一边,自己拿两本书玩起游戏来,而我就继续看书。过了一会儿,儿子跑过来跟说:“妈妈,我刚刚给我的书们做了一个家,他们现在一起干杯呢,做游戏一定要叫上好朋友呀。”

你看,明明是很小的一句玩笑话,一个很小的游戏,在孩子那里却引发了不一样的思考,在他小小的脑袋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就像那位妈妈说的:

“如果我当时吼他,不耐烦的让他不要碰我的书,或者给他讲道理,说不能打扰妈妈看书,他肯定会闹很久。可一个干杯的小游戏,却用一点时间就解决所有了问题。”

引导孩子在“玩”的过程中独立思考,享受独处,不仅解放了我们的育儿时间,更是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优秀的孩子,都是玩出来的。

会玩的孩子,身后都站着最从容的父母。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曾写道:

“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

孩子就像一块海绵,身怀宝藏,他能从玩中获得的东西,远比我们想象的多。

不要让孩子每天都困在几十个平方的空间里,不要让孩子每天生活在那紧张的氛围里。

让孩子多出去看看,增长自己的见识,卸下沉重的包袱,多跟小伙伴们在阳光下肆意奔跑。

陪着孩子,引领他尽情地去玩,“好好”去玩吧!

请你相信:

会玩的孩子更会学,那个会玩的孩子,未来一定不会差。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11841.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