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人的斗蛐蛐上瘾风潮,比上网成瘾还夸张!

会玩,可以说是人类从古至今都在延续的能力。尤其是利用自然界动物的习性,开发休闲娱乐项目,古人那可一点不比现在的人差。比如斗蛐蛐。在秋天这个蟋蟀争相求偶的季节,人们发掘了它求偶时猴急猴急的暴力倾向,于是把两个雄蟋蟀抓回来,观赏它们的打斗。这就是古人秋日斗蛐蛐的由来。本期我们就是说说关于蛐蛐的二三事。/蛐蛐为何在求偶时打斗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并且枝繁叶茂的一族,蛐蛐全靠鸣叫来定位同类——吸引异性、警告同性,并完成求偶和繁殖大计。而跟我们人类不同的是,蛐蛐的世界里,歌唱的功夫可谓“只传男不传女”,有时候呼雌还没成功,另外一头雄虫闯入了自己的领地该怎么办呢?那自然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先是出声警告,警告无果后,就就拿自己的尖牙利齿,强壮的大颚,乃至粗壮的后腿作为打斗的工具。打斗过程中,占上风者往往会发出高亢的叫声,失败者则丧失斗志,甚至默不作声,不敢再上前打斗。若是一次打斗败者仍然不服,很快它们还会展开再次战斗,直到一方败出,甚至死亡。说起来也是相当刚的一类虫族了。/古人什么时候开始斗蛐蛐?蛐蛐,也就是蟋蟀,引起古人的注意和观察是很早的。在两千五百年前经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就有《蟋蟀》之篇。《诗经·七月》载:“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魏晋时代,出现了“促织”的蟋蟀叫法,也有人称之为“趋织”,二者的发音都和现在俗称之名“蛐蛐儿”相近。三者得名,都是缘自于蟋蟀的鸣叫之声,为同音转化而来。其实这小小昆虫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兴趣,起初并非因其好斗,而是由于它那悦耳的音乐般的鸣声,不同的人听了会有不同的心境和感悟。妇女们听到它,就想到秋气转凉,仿佛虫声是在促其赶紧织布,缝制寒衣了。故古代幽州地方有谚曰:“趋织鸣,懒妇惊。”深宫佳丽、异乡游子听到它,则不禁会感到,其声如泣如诉,切切凄凄,若孤雁哀鸣,若幼鹿失群。杜甫就曾感叹地唱道:“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所以最初之时,蛐蛐被养起来是用来听声的,好比今天音乐盒的作用。五代时期王仁裕著《开元天宝遗事·金笼蟋蟀》曰:“每至秋时,宫中妇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然后,人们在玩赏蟋蟀过程中,终于发现两尾蟋蟀(即雄性者)具有好斗的特性,于是率先在宫禁中兴起斗蟋之戏。尔后,又发展成为赌博。宋人顾文荐《负曝杂录》载:“唐天宝间,长安人斗蟋成风,镂象牙为笼而畜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喙”。那么斗蟋之风,是否即始于此呢?顾氏又说:“其来远矣。”远到何时?他却未作详说,包括其他的古籍也全都语焉不详,所以我们也只能说,斗蛐蛐发展迄今至少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了。/斗蛐蛐的比赛讲究既然斗蛐蛐最后发展成一个游戏,一项竞技,乃至掺入了赌博的成分,那就得有讲究。首先是选蛐蛐有品种和个头的讲究。比如红棺材头,传说中是吃死人肉得名,就是蛐蛐里极度凶残体型巨大的品种,一般的蛐蛐和它比斗,还没开始呢,就能被气势压得不敢动弹。因此,蛐蛐比斗时,一般讲究个头对等,实力品种相近,不然,成了单方面的碾压,就没意思了。而斗蛐蛐一般是将两位“选手”放入一方有一定高度围壁,空间的瓷器里。由于瓷器壁光滑,蛐蛐是爬不出来的,也就有了死斗的局面。此时,场中一般有3人,裁判与2个蟋蟀的主人,行话就叫作“3草2别头”。首先双方开叫(相差不过3秒)平,继续比赛;如一方开叫,赢半局。失局的一方可用草撩虫的斗性(15秒为限),如有斗性则继续。如无斗性,则输一局。再继续用草撩虫(1分钟),到时能斗,起闸继续;不再有斗性,则输全局。一般来说,有一方咬死了,咬断腿了,乃至不战而怯战,落荒而逃的,即算失败。/斗蛐蛐攻略大全的诞生现代人玩游戏都会在网上找攻略,学习高手的经验,自己玩起来就能事半功倍,那么,在古时候,新入门的蛐蛐菜鸟该怎么寻找培养自己的“爱将”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贾似道。没错,就是江湖人称“蟋蟀宰相”,“贾虫”的那位。要吐槽贾似道这宰相当的有多烂,畏敌如虎,私自求和,称臣纳币,专权跋扈,卖国求荣,累累罪行简直罄竹难书。当时襄阳被蒙军围攻数年,他隐匿不报,又不派兵全力援救,却成天在葛岭私邱率闲堂与群妾踞地斗蟋蟀。其间狎客入,戏之曰“此军国重事邪?”他听到竟然一点也不脸红。最终,南宋小朝廷崩溃衰亡。不过,往往这种人在另一方面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天赋和贡献。比如斗蛐蛐。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要论南宋谁是蛐蛐之王,还是非这贾似道莫属。他写了中国最早的一部研究蟋蟀专著《促织经》就是他写的。贾氏《促织经》原著今已不传,现在见到的是明人周履靖的续增本。全书洋洋万言,详细地介绍了捕捉、收买、喂养、斗胜、医伤、治病、繁殖等方法。虽其中不免虚妄,但总的来说,确是当时玩斗蟋蟀的总结,极多科学的内容。后来出现的一系列《蟋蟀谱》、《促织经》,几乎无一不是以贾氏《促织经》为蓝本,除了内容上稍有增益,体例上没有什么突破。其观察可谓细致入微。尤其对蟋蟀交配习性的发现,更是发前人所未发,颇足称述。在今天,对于昆虫学史的研究,亦不失为一份难得的史料。可以说,南宋之后,但凡玩蛐蛐的,皆是人手一本《促织经》,如果不是贾似道名声实在太臭,怕不是要将他供起来当祖师爷拜见了。/怎么捉蛐蛐有古人认为,玩蛐蛐的最大乐趣并不在“听”,也不在“斗”,而在“捉”。贾似道的《促织经》中就有“捉促织法”的具体描述。“凡捉促织,必将着竹筒过笼。初秋时,于绿野草菜处求之;中秋时,须在园圃垣墙之中侧耳昕其声音,然后觅其门户。果是促织所在,用手启其门户,以尖草掭求其出。”而且,捉虫也要讲究时机。就捕捉蛐蛐来说,一般立秋过后方成虫,有经验的玩家不会、选择在这时下手,而是让虫再长壮实一些,在处暑前后再行动,一直到白露,都是捕捉秋虫的适宜时段。不过捉虫虽然不难,但想捉到理想的“好虫”却不易。《促织经》称:“出于草土者,其身则软;生于砖石者,其体则刚;生于浅草、瘠土、砖石、深坑、向阳之地者,其性必劣。”于是蛐蛐圈中就有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的说法。古人说玩蟋蟀有三个境界:一是“留意于物”,如贾似道之流;二是“以娱为赌”,这是“贾之流毒”;三是“寓意于物”,这是最高境界,多是文人雅士所为。玩物不可丧志,历史上多有这方面的教训,而放在今天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无数的好玩,新鲜的事物出现在网上,我们所受到的诱惑又比古人打了不知道多少。所以面对俗世纷扰,我们还是要坚持住本心,谨记:陶冶怡情可,玩物丧志忌!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12061.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