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行动力,你需要学会的7个真相

想做一件事情却无法坚持,要么是根本不想做,要么是姿势不太对。

在终身学习的时代,人们最渴望勘破的一个道理可能是:为何我懂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们的大脑被植入了太多概念,比如自律、自控、时间管理、战拖、改变习惯……都是一些长盛不衰的爆款课题。然而,这周苦撑着自律,下周又忙于时间管理,上进从不超三天,一年下来结果什么也没干成。

是方法不对头?

就拿“自律”来说吧,我们随手就可以拿到各种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其中不乏靠谱的内容,360°无死角地阐述了自律的底层原理和内涵外延,还给出了精准而实用的实践方法,甚至还有细化到步骤的教程。

但我们就是做不到,成不了。

于是你开始自责,看来还是行动力太弱了。但行动力是什么,是天生的吗,还是有后天培养的空间?

相信行动力是天赋的人,会变成一个主动的“废柴”。

相信行动力可以后天训练的人呢,就会进入上文提到的状态,像学习自律和时间管理那样,沉迷于行动力提升,开始学习打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妥妥的又是一个轮回啊。

那怎么办呢?《如何想到又做到》这本书,就是为解决这个痛点而生的。书中介绍了七种武器,从大脑和人性的特点出发,分别针对行动力薄弱的不同情况给出了解药。更妙的是,这七种武器,还可以自由搭配,强强联合,产生1+1>2的治疗效果。

接下来,锤炼君就从致命吸引、极度容易、要事为先、阶梯模型、行为在前、反复铭刻以及社交磁力等七个方面,也就是七种武器,来讲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做成一件事情,实现持久改变。最后,还会讲解武器组合,教你灵活运用。

下面,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武器,致命吸引。

1

致命吸引

什么事情最容易坚持?答案有很多种,但如果是90后和00后,他们一定会回答你说:游戏!

如果做某件事情能得到奖励,人们很可能会一直做下去。游戏,就是这样一个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奖励和及时反馈的魔法城堡。换句话说,玩游戏根本不需要坚持,因为你一旦上钩,就会欲罢不能。

那么,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也可以效仿游戏吗?

美国硅谷就曾经流行过游戏化管理。为了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投入度,雇主们把工作流程改成了游戏机制,设计各种积分、徽章和排行榜。

然而,这种游戏化改革并没有带来什么成效,这些游戏程序在一年后达到了80%的失败率。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这是因为,普普通通的奖励,譬如上面所说的积分和排行榜,只能让人们重复一件事情一两次,就像某个时期昙花一现的爆款游戏,很快就厌倦了,并不能形成持续的行为。

真正有效的奖励,必须拥有致命的吸引力。

作者认为,具有致命吸引力的奖励和普通奖励之间的区别,在于它对当事人来说是否重要。比如说,让“做正确的事情”变得好玩,就很重要。

需要坚持去做的事情,都是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但通常正确而不好玩的事情。对此,我们可以使用两种方法,快修和妙修,让它变得美妙起来。

所谓快修,指的是对我们做一件事情的需求进行直接强化。就拿学习一种新乐器来举例子吧,在初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选一首非常简单的曲子来练习。掌握了这首曲子,就等于得到了奖励。接下来,在每一次的练习中,弹奏这首歌都会强化这种愉悦感。

妙修,指的是间断强化。如果你感觉到自己已经走在坚持的正轨上了,就可以逐渐减少稳定的奖励,改成弹性反馈。

依然以学习乐器为例,等到可以很熟练地演奏那首简单的曲子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学习其他更难的歌曲。至于那首“奖励曲”,你可以偶尔弹奏它,而不是每次都弹。

这样子,隔一段时间,尤其是感觉到不太能坚持的时候,你就回过头去弹那首曲子,依然是满满的成就感。

如果说快修是付出一分耕耘就给你一分收获,那么妙修,就是从天上时不时地掉下一根棒棒糖,是不是想起来都美美哒?

脑科学告诉我们,人的大脑不是“一个大脑”,而是一个古老的“情绪脑”上面覆盖着一个“理智脑”,也就是大脑皮层。

“情绪脑”天生脾气爆,不好惹,掌控着我们的情感和欲望。致命吸引的法则,就是通过刺激“情绪脑”来诱惑我们坚持下去的。书中还有一种武器,也应用了这个基本原理,那就是极度容易。

2

极度容易

前面我们说了,一件事情有了致命的吸引力,就能让人轻易地坚持下来。另一方面,人们还喜欢做容易做的事,也会坚持做那些极度容易的事。

这是因为,大脑是个吝啬鬼,在行动和决策的时候,会自动优先选择阻力最小、消耗能量最少的路径。

道理很容易明白,但我们总是会把一些简单的事情弄得复杂。比如选择了一家自己喜欢的健身房,但离家很远,这就相当于给自己和健身之间,增加了一个距离的障碍。

人们经常犯一个思维偏误,就是过分自信。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调查,大部分的受访者都觉得自己的开车水平处于人群的平均水平之上。同样地,我们总会高估自己对朋友的了解程度,也会高估自己坚持减肥的行动力。

所以啊,想要做出改变,就别去考验自己,而是想办法让事情变得极度容易。这里有三种方法,控制环境,限制选择和使用路线图,可以帮助我们消除障碍。

先来看第一种方法,控制环境。改变环境,让它变得更容易做某事,就会让我们真的去做这件事情。如果你想戒烟,那么就把家里所有的香烟和烟灰缸都扔掉,暂时不跟吸烟的朋友来往,给自己创造一个无烟的环境。如果想戒掉手游,就把手机里的游戏卸载掉。

再来看第二种方法,限制选择。我们之所以难以决定去做某事,往往不是因为选择太少,而是因为选择太多。

如果你每天早上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想该穿什么衣服上班,又很想改变这种状态,那就可以精简你的衣橱。想想看,乔布斯每天都穿同一款黑色上衣,导演诺兰永远穿着标志性的黑色夹克。你也可以选择几件百搭的基本款上衣和下装,降低自己的决策难度。

最后讲一下第三种方法,创建路线图。它就像一根指南针,可以让人们更加方便地从a点出发到达b点,而不用想太多。

研究人员曾经在耶鲁大学做过一个实验,把一些介绍破伤风的小册子给到自习室的学生们。其中一半学生只能看到简单的介绍,而另一半学生可以读到详细的说明,包括到学校诊所的地图,可接种疫苗的时间表等。

这些附加的文字,就是一个路线图。实验结果表明,看到了这些内容的学生,跟没看到的学生相比,去接种破伤风疫苗的概率更高。

可见,拥有一个路线图,会让人更容易也更有可能去做一件事。上健身房健身,如果能请一位私教给自己制定健身方案,就更有可能坚持下去。在工作上,想要让一位新员工快速上手,就可以给他制订一个流程图。

刚才说了,人有“情绪脑”和“理智脑”,运用致命吸引和极度容易,可以激发“情绪脑”的生物本能,那理性、谨慎的“理智脑”呢,我们能否也给它施加点魔法?

接下来,我们就要讲到要事为先和阶梯模型,它们都需要调用我们的“理智脑”,督促我们坚持下去。先来看要事为先。

3

要事为先

我们身边有太多这样的朋友了,知道自己需要锻炼身体,却总是因为工作忙而拖延健身。知道经常吃外卖不好,却总是因为太累而懒得做饭。知道不断学习很重要,却还是选择了打游戏。

也许我们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我们常常抱怨说,我知道这些都很重要,但总是没时间、没条件。真的是这样吗?

想想看,如果我们把一件重要的事情,例如健身,调为第一优先级,会发生什么?

我们可能会把健身的时间从傍晚改为清早,出去跑个步再上班,还可能穿着跑鞋去上班,加完班以后就跑步回家,甚至还可能提前半小时或者一个小时上班,争取不用加班,赢得傍晚的健身时间。

所以你看,我们怎么可能一直都找不到时间和条件,去做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

要知道,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爱偷懒、喜欢及时行乐的家伙,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比如锻炼身体,比如学习,比如维护好与伴侣的关系,从短期看都给不了我们太大的收益。当与其他更紧急、更能带来短期收益的事情正面交锋时,它们就会被无限拖延。

所谓天生的动机型人格,是不存在的。我们往往是因为环境的关系,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处于某一个位置,才有了做某件事情的动力。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你要做成一件事,仅仅是需要一个足够劲爆的理由。

所以更真实的情况可能是,你以为你觉得很重要的事情,其实你并没有觉得那么重要。换句话说,你并没有真正让自己知道,这件事情到底是有多么重要。

这就需要我们启动“理智脑”,真正想清楚一件重要的事情到底为什么重要。说服了大脑,我们才能全身心地进入状态。

作者总结了对人们来说最重要的人生三大件:金钱,健康和社会关系。从这三大方面出发,我们可以看清身边绝大部分的人和事,从而给最重要的事和不那么重要的事划清界限。

以上就是要事为先,接下来我们要讲的阶梯模型,也是要求我们有充分的理性去面对自己的行为。

4

阶梯模型

我们都知道,做事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但问题来了,我们想要做成一件事情,比如说跑马拉松,那我们要确定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划分步骤,才更适合行动?

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是太保守,而是把理想雕刻得过于丰满了。想到要健身减肥,就决定在一个月之内减掉5公斤,想做一款成功的APP,就要让1亿人下载……

这样的梦想听起来很令人振奋。但如果你把全副身心都放在实现远大梦想上,反而会彻底沦为行动的矮子。

因为梦想太大了,也太远了,夸父逐日一般,会让我们感到气馁。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那也很好解决啊,我在现实和梦想之间设立一些小目标,小步骤,不就行了么。但等一等,什么叫小,什么叫大,你要怎么定义?

“小”,是一个主观的概念。端来一小碗薯片,吃掉两三块,这是小。端来一大包薯片,吃掉四分之一,也是小。可吃进肚子里的卡路里,却差了十万八千里。

阶梯模型,就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它能帮助我们理清梦想,目标和步骤之间的区别,使计划形成一定的层次,像延绵不断的阶梯一样通向成功。

现在,我们来重新定义“大”和“小”,分清什么是梦想,目标和步骤。

通常来说,梦想最大,一般需要花费三个月或以上的时间才能达成。比如程序猿第一次跨越100万次下载量大关,又比如马拉松初学者第一次跑完全程。

目标,是人们制订的过渡计划,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长期目标需要1到3个月才能实现,比如学习一门新语言的基础知识。而完成短期目标,通常要用到一周到一个月的时间。

步骤,大多只需要不到一个星期来完成,是实现目标道路上的最小单位。比如要学习西班牙语,那么买一本西班牙语入门书,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第一步。

从步骤,到短期目标,再到长期目标,直到梦想,这就是阶梯模型的基本结构。小小的每一步,都蕴含着滚雪球般渐进的力量。

为什么阶梯模型会起作用呢?这是因为,人们赋予快而小的奖励的价值,高于延迟到来的大奖励。换句话说,人们喜欢迅速看到结果。

每完成一个小步骤,大脑都会释放多巴胺,让我们感到愉悦。为了再次获得这种感觉,我们就会想要重复这个行为。

好了,上面我们已经讲了四种关于坚持和持久改变的武器,激发“情绪脑”的致命吸引和极度容易,以及调动“理智脑”的要事为先和阶梯模型。

接下来我们要讲的第五种武器,和上面的都不太一样,它绕过了大脑的防备,直接从行动着手,促成我们的改变。

5

行为在前

前面我们讲阶梯模型的时候,重新定义了“小”,这里再来看一个流传了很多年的“常识”:行为的改变始于意识。改变了意识,行为才会跟着改变。

然而心理治疗发展了这么多年,各种心理自助类图书层出不穷,人们依然很难控制自己的意识。我们可能要耗上好几年时间,甚至一辈子才能学会通过改变想法来改变行为。这种做法,明显是非常低效的。

事实上,这么多年来,我们都把顺序给弄反了。认知心理学上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神经记忆,也可以把它称为行为在前。它告诉我们,改变了行为,我们的意识也会跟着改变。

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案例。毛里西奥和妻子离婚后,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岁月。有一天,他想要登录电子邮箱时,被系统要求更改密码。电光火石之间,他决定用这个密码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于是把它改成了”forgiveher”。

毛利西奥每天都要输入这个密码若干次。他发现,每输入一次密码,他的心理和身体都能痊愈一分。不知不觉间,他就真的原谅了前妻,也解放了自己。

这就是神经记忆的神奇力量。它不依靠大脑的自我暗示,而是从行为入手,用它来重置思维。这种行为改变意识的方法,比意识改变行为的效率要高得多。

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改变呢?这是因为,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达成了自我认同。

毛里西奥每一次输入“forgiveher”,都是在心理的天平上,往原谅的那一侧添加一个砝码。这个做法,已经成了他的“惯例”。他的这种行为也表明了,他是要原谅自己的前妻。在他下一次想起前妻的时候,就会与之前的行为保持一致。

明白了神经记忆的原理,下面我们就来看,可以怎样把它运用到生活和工作当中。

首先,我们可以用行为塑造神经记忆。如果直接去做一件事情有难度,就可以先从做难度较轻的同类事情开始。前面毛里西奥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很多别的事情上,比如害怕与陌生人交谈,就从社交工具开始,主动结识网络上的朋友,等到有了成功案例和成就感以后,再开始接触生活中的陌生人。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身体动作来改变心理状态。例如在你心情不太好的时候,可以做一个嘴角上扬的微笑动作。坚持一会,你的心情或许就会好上不少。

所以呢,我们想让自己坚持做一件事情,那就尽管去做,用行为来带动意识。一旦大脑被撬动了,我们就可以不断地用一次又一次的行为进行巩固,这就是接下来要讲的第六种武器,反复铭刻。

6

反复铭刻

谎言重复了1000遍,不见得就会变成真理,但认知科学告诉我们,同一个行为重复了1000遍,就会铭刻在我们的大脑神经之上。

前面我们说过,大脑是个吝啬鬼,喜欢做阻力最小的事情。它也喜欢把眼前的任务变得简单。比如当人们反复看到、听到一些东西的时候,哪怕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大脑也会把这些信息存储起来,这样日后就可以快速识别。

这就是大脑的运作原理,就像计算机存储网站的用户名和密码一样,把重复的行为变成不需要太多思考的习惯,从而实现自动化。

这个习惯,就会变成我们的默认行为。

这给到我们的启发就是,如果你想让自己形成一种持久行为,那就不断地重复它,只要大脑记住了它,它就能被顺理成章地坚持下去。

军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要把普通人训练成士兵,让他们在生死关头还能冷静、机械地遵从命令,就必须对大脑进行严格的训练。这个过程的秘诀就是重复。

军队会要求士兵,每天在相同的时间和地点,做出特定的行为。经过长期的重复,这些行为就会被深深地铭刻在大脑之中,形成超强的行动力。

这种反复铭刻的方法,还有一个“变种”,作者把它称为“磁力行为”,也就是在一个已经铭刻于心的行为之上,链接一个新的行为。

举个例子吧,穿鞋出门,已经是我们反复铭刻过的惯常行为了,那我们就可以链接跑步行为。早上出门上班的时候,把平常穿的鞋子换成跑鞋,跑鞋和跑步自动匹配,下班以后跑步,就变得很自然了。

说到这里,你可能还有一个疑问,如果一种坏习惯已经铭刻在我的大脑中了,那怎么办呢?不用担心,人的大脑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你完全可以通过铭刻新的习惯,来覆盖旧的坏习惯。

而如果是一个即将形成的习惯,你不想让它铭刻到大脑中,你还可以给它注射认知疫苗。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生了心理创伤事件后,当事人在六个小时之内玩一下《俄罗斯方块》这个游戏,能够有效转移注意力,防止一次次的记忆闪回,把痛苦铭刻在脑海里。

如果来不及注射认知疫苗,我们还可以利用冥想。它可以通过铭刻一套全新的心理反应,来提高我们的觉知和注意力,甚至改变大脑的解剖结构,重新训练我们的大脑。

现在我们已经介绍了六种武器,知道如何利用大脑的原理和人性的特点来做到坚持,但孤军奋战毕竟太孤独,有同侪才能走得更远。下面,我们就要介绍七种武器里的最后一种,社交磁力。

7

社交磁力

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在群体中获取认同,陪伴和爱。社群可以保护我们,满足我们的需求,也有足够的力量改变我们。

想要坚持做一些事情,达成持久改变,可以从加入,或者创建一个相关的社群入手,利用人际环境倒逼自己。

一个成功的社群长什么样呢?

作者认为,需要具备六大要素,信任需求,融入需求,自我价值需求,获得奖励需求,赋权需求和社交磁力需求。前面五点都很好理解,我们着重讲一下最后一个,社交磁力需求。

你还记得当初注册微信的情景吗?那时你习惯用QQ,第一次听说微信的时候,可能它压根就没有引起你的注意。后来渐渐地,你意识到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都开始使用微信,他们不再用QQ联系你,而是希望能在微信上找到你。为了和他们保持联系,你必须加入微信。

一个强大的社群,必须具有这样的“社交磁力”,就像磁铁吸附金属一般,吸引着每一个成员。

哪怕是一个临时组队的寻宝游戏,只要寻宝成员拥有着共同的使命,找到宝藏,他们就会凝聚在一起,花上48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去完成任务。尽管中途也会有感到无聊或者倦怠的时候,但由于团队的磁力,他们无法停下来。

社群想要一直“活”下去,对成员产生持久影响,就需要有足够多的人一起创造社交磁力。规模非常小的社群,比如说五人以下,每个人都需要付出努力来建立社交磁力。如果是比较大的社群,起码需要15%的参与者投身其中。

有磁力的社群,还需要有榜样,比例也是15%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你希望创建一个100人的社群,那你就应该找15个同伴榜样。

同伴榜样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一般有四类。一种是该领域的专家,经验丰富,有影响力。还有一种是名人,想办法从成员们喜欢的名人那里获得支持,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第三种是传播者,找喜欢社交的成员加入你的社群,他们会向朋友推荐,扩大你们社群的人群覆盖面。第四种,就是本土榜样,是你的土生土长的粉丝,能够积极主动地帮助社团发展。

至于新加入的成员,你应该为他们设定一个初始目标:在加入后的第一个星期内,为社群做点贡献。这些事情可以很简单,比如回答一个问题,给一篇帖子点赞等等。目的是让他们有所付出,有所投入,增强社交磁力。

那如果你不创建自己的社群,而是选择加入一个现成的社群呢,你的热度能持续几分钟?为了让社群对你的吸附力能持久一些,带动你改变,你最好是成为那15%的同伴榜样中的一名。

好了,七种武器,到这里就讲完了。下面我们还有一个锦囊,教你如何灵活搭配使用这些武器。

8

武器组合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以把需要改变的行为分成三类:自动行为,冲动行为和常见行为。在选择武器的时候,再分两步走:第一步,确认你想要改变的行为是哪一种类型;第二步,运用改变这些行为所需要的武器。

自动行为,是指我们出于无意识做出的事情,比如抖腿、咬指甲。自动行为是深深铭刻在大脑里的,很难改变。

对于这种行为,改变的原理就是条件反射,主要使用极度容易和反复铭刻的武器。比如想改变咬指甲的不良自动行为,就可以佩戴手套(极度容易),并维持一段时间(反复铭刻)。

冲动行为,是指人们在受到内心强烈驱使,或在愤怒状态下所做的事情,例如吸烟上瘾、游戏成瘾等,主要使用极度容易、行为在前、致命吸引和反复铭刻这几种武器。

比如孩子爱玩平板电脑,就多带她去她喜欢,但是接触不到平板电脑的地方(极度容易),让她发现还有像玩棋盘游戏、跳舞这样好玩的活动(致命吸引)。

常见行为,就是人们平时反复做的事情,并且在做的时候,我们大部分时间是有意识的,例如健身、学英语等。

如果我们在常见行为上出问题,就会感觉像是缺乏动力,比如太累了就不想出门社交。这时我们想要改变,就可以侧重使用社交磁力,阶梯模型和要事为先等武器。比如时常提醒自己健身的重要性(要事为先),同时创建健身群,组队上健身房健身(社交磁力)。

总而言之,七种武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起来,刚开始可能会有点生疏,多用才能更好地掌握。

后,我们来锤炼一下:

关于坚持和持久改变,《如何想到又做到》为我们准备了七种武器,它们分别是——

致命吸引:让正确的事情变得好玩,通过直接强化和间断强化,让坚持欲罢不能。

极度容易:通过控制环境和限制选择等方法,让自己想做的事情变得极其容易,提高坚持的概率。

要事为先:把精力资源优先分配给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你真想坚持做好一件事情,那么就把它调为第一优先级。

阶梯模型:搭建一个从步骤到目标,再到梦想的阶梯,让自己走在坚持的正轨上,滚雪球般地积攒能量。

行为在前:让行为先行一步,带动意识层面的改变,在自我认同中,不知不觉地做到坚持。

反复铭刻:不断重复同一个行为,我们就能把它铭刻在大脑之上,形成习惯。

社交磁力:找到同类,搭建具有磁力的社群,一起走得更远。

这七种武器可以独立使用,但不是相互孤立的存在。在面对自动行为、冲动行为和常见行为时,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武器,形成组合方案。

坚持不是一种毅力,而是一种习惯,是把正确的事情铭刻在大脑神经之上。

学会坚持,然后把它忘掉,自由自在地对人生见招拆招。

本文作者为003号锤炼侠帆沫,她为您解读的书籍,收录于《一年听懂50本书》专栏,每本书只花15分钟即可了解全部精髓内容。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12212.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