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三)

第九章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1.什么叫学习迁移,它的主要类型有哪些?请分别举例说明。

答:所谓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1)正迁移,负迁移。(2)垂直迁移与水平迁移。

2.什么是学习迁移的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和关系理论?

答:(1)形式训练说

最古老的学习迁移理论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认为,得到训练的官能可以在与该官能有关的其它情景中自动的发挥作用,如果两种学习涉及到相同的官能,则前次学习会使官能得到提高,并对后来也涉及到该官能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从热表现出迁移效应。

(2)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等人提出了共同要素说,只有两种心理机能的因素中具有项要素时,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引起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所谓的相同要素或共同成分,亦及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

(3) 概括化理论

贾德的概括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前后两种学习中。两种学习活动中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则是学习者概括出来的两种活动所具有的共同原理。

(4)关系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从而提出了学习迁移的关系理论。苛勒认为迁移的产生并不在于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的要素,也不在于对原理的掌握而是取决于能否突然发现两种学习情境中的关系。

3.简介认知结构变量对学习迁移的影响。

答:各个学生的认知结构各有其特点,个人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称为认知结构变量。奥苏贝尔提出了三个主要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观念的可利用性、观念的可辨别性和观念的稳定性。

4.结合实际经验,分析如何从教学内容的呈现程序去促进迁移。

答:(1)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材内容。

教师并不是把一门学科的所有内容都一步步地教给学生,学生也不是毫无选择地学习所有内容。精选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效能。

(2)合理处理教学程序

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和实施的,教学程序是是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无论是从宏观整体的教学规划还是从微观的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体现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形成学习迁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和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另一方面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处理教材和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以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的正迁移。1.教学过程要体现基本知识结构的建构。2.合理安排教学步骤,促进旧知识向新知识的正迁移。3.应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防止干扰。

(3)教授学习方法。

5.影响迁移产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学习者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2.学习者的心理定势。

3.认知策略与元认知。

习题1

12.迁移的形式训练说强调(得到训练的心理关能)

填空3.奥苏贝尔提出的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是观念的可利用性、观念的可辨别性和观念的稳定性。

7.元认知有元认知知识和观念组成,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习题2的没查到

第十章1、结合自身实际说明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及如何有效运用策略:

问题解决的过程:1.认识和确定问题。2.定义和表征问题。3.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4.组织与问题相关的知识。5.分配问题解决资源。6.对趋向目标进行监控。7.对问题解决效果进行评价。

对于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环节并不是固定的或按顺序进行的,相反,成功的问题解决这些步骤应是灵活的运用。

2、谈谈你对创造力以及创造性过程的看法

创造力也译作创造性,指的是产生新颖的、有价值的、适当的产品的能力。创造力可以体现在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桑,在个体层面,创造力是相对的,表现在解决工作和日常生活的问题中;而在社会层面,创造力体现在产生新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艺术创造和社会规划中。

创造性过程:1.确定问题和任务;2.准备,手机并重新激活适当的信息;3.产生反应,寻找并产生可能的问题解决方法;4.验证和传达反应,对有可能反应进行重要的检查;5.最后阶段,决定继续下去还是停止,当任务完成或失败是,个体可以决定停止,也可以决定回到其它阶段或者重新开始。

3、有那些因素影响着问题解决的进行?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的呈现方式;2.动机状态;3.定势;4.功能固着;5.知识经验;6.个性特征;7.教育指导。

4、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问题解决能力的促进;1.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2.创设多样的问题解决情境;3.传授一般的问题解决程序;4.丰富相关的问题解决知识。

5、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有那些?

创造力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创造力需要六种特征分明但又彼此联系的资源的汇合,这六种资源是:智力能力、知识、思维风格、个性、动机和环境。以上六种同样是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6、应当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

创造力的促进:1.树立创造意识;2.激发创造性动力;3.发展创造性思维;4.培养创造性人格;5.提供创造性环境。

第十一章1、 解释下列术语:

态度;个体对自己和对外部世界的课题、人、情境或任何其他抽象概念或政策的喜爱或讨厌的评价性反应。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应,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观察学习:有时也被称为社会学习或替代学习,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

2、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从态度与品德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及其构成成分的,态度和品德的实质基本相同。但是,态度与品德这两个概念仍有区别。第一,二者的构成成分不同。品德往往是外在的行为与内部心里活动的统一,换言之,品德是包括行为成分的;而态度则仅指心理上的东西,不包括外部行为。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态度可以从轻微持有和不稳定到受到高度重视且稳定之间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第三,涉及的范畴不同。在理论上我们只是把涉及社会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称为品德,而部涉及社会道德规范的那些成分只看做态度。总之,个人的品德是其性格系统中的态度特征中的与道德感、道德观有关的部分。

3、皮亚杰的儿童品德发展阶段划分。

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岁~5岁);2.权威阶段(6岁~8岁);3.可逆性阶段(9岁~10岁);4.公正阶段(11岁~12岁)。

4、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划分。

六个阶段:1.避罚服从取向(以是否受到惩罚和是否服从准则);2. 相对功利取向(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3.寻求认可取向(以人际和谐为准则或被认可为“好孩子”为准则);4.遵守法规取向(以尽义务和维护法律秩序为准则);5.社会法制取向(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6.普遍伦理取向(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

5、观察学习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各是什么?

观察学习的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复现过程;4.动机过程。

影响因素:1.影响获得的因素,2.影响操作的因素,

6、价值观辨析学派提出的形成价值观的赋值策略,都必须经过的赋值过程是什么?

赋值过程包含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1.选择。包括:1 自由地选择:2 从可选择的范围内选择;3 对每一个可选择的途径的后果加以充分考虑之后选择。

2.赞赏。包括:4 喜爱这一选择并感到满足;5 愿意公开承认这一选择。

3.行动。包括:6 按这一选择行事;7 作为一中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7、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是:1.依从阶段;2.认同阶段;3.内化阶段;

8、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是:1.外部条件。包括:1 家庭环境;2 社会风气;3同伴集体;4 榜样人物或事件;5强化与惩罚。2.内部条件。包括:1 个人信息;2 认知失调;3 态度定势。

9、过错行为与品德不良转化过错和条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1.醒悟阶段。包括:1 消除疑惧;2 引发其它需要。2.转变阶段。包括:1切段不良诱因;2 故意提供不良诱因。3.巩固与稳定阶段。包括:1 避免歧视和翻旧帐;2 使犯过这形成完整的自我观念。十二章:

1.思考你对纪律概念的理解,想想这种理解如何影响你对学生的管理。

答:纪律是教育过程中一种积极的方法,是帮助学生发展自我控制、个性、秩序和自我效能的过程。这意味着纪律不仅仅是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做出反应,不再只是关心规则和惩罚,遵守和服从也不再是纪律的主要目标,纪律更重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发展责任感与合作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控制和自主性的和谐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满意的、更富有成效的生活,即纪律意味着良好的课堂管理。

2. 仔细观察你所教的班级中学生有哪些违纪行为,试着从不同角度理解学生的行为。

答:学生的违纪行为是复杂多样的,伯顿将学生在课堂中的不良行为分为个体水平和集体水平两大类。个体水平的不良行为主要包括不用心做功课、不能完成作业、不听从指示、做作业马虎、打扰别人、随便讲话、撒谎、说话粗鲁、退缩、做否定的自我评价、不与人交往、不参与集体活动、轻易放弃、逃学、不合作、不遵守秩序、攻击行为、破坏公物、性情暴躁、偷窃和欺骗;集体水平的不良行为主要包括不团结同学、不遵守行为准则、消极对待小组成员、认同不良行为、容易分心、妨碍上课、模仿别人、道德水平低并表现出敌意、反抗和攻击行为、缺乏适应环境的能力等。

威克曼将学生的问题行为看做是“个体行为与社会对行为的规范和要求之间发生的冲突”,并将问题行为分成两大类:外显性问题行为和内隐形问题行为。前者主要指那些粗暴地扰乱别人和反对别人管束的行为,包括敌意行为、攻击行为、破坏行为和不服从行为;后者则多少有点“神经质”的特点,包括退缩、害怕他人、焦虑、回避等。从发展角度讲,不同年级和年龄的学生表现出的纪律问题具有不同的特点。有些问题行为在低年级表现的更多些(如课堂说话、哭闹、持续寻求安慰等),有些则在高年级表现的更多些(如欺骗、偷窃等)。

4. 选择一种你喜欢你的纪律模式,如果你想在班上实施,简要列出你要做的事情。

答:几种纪律模式: 以表扬和成法为主的纪律模式。

合理地使用教育性惩罚应注意一些问题:1.惩罚的目的是教育,不能为惩罚而惩罚;2.惩罚应合情合理、公平、准确;3.灵活运用惩罚;4.惩罚与尊重相结合。5.适合公开的惩罚应当充分发扬民主,力求征得广大学生的认同,获得学生群体道德的支持,扩大惩罚的教育效果。

表扬要想收到预期的积极作用,应考虑和满足一些基本条件:1.表扬是真诚的2.表扬应传递出合理的归因信息。3.应避免伤害学生的自主性。4.通过表扬传递有助于提高儿童胜任感和自我效能感的具体信息。

学校纪律的目标: 基于社会价值观内化的自我控制。

第十三章

1. 智力的个体差异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智力是认识方面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最基本的因素是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智力个体差异的表现主要有:1.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2.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3.智力类型的差异:分析型、综合型与分析—综合型;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与混合型;艺术型、思维型与中间型。4.智力的性别差异。男女智力总体上并无差异,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智力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并随着年龄的发展互占优势。

2. 如何根据智力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356-)

答:针对学生的智力差异,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1.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我国常规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按年龄划分班级。2.运用掌握学习,变革教学方式。3.运用合作学习,实现人人进步。4.消除智力的性别偏见,因性施教。5.重视智力特殊学生的教育。包括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学生的教育。

3. 谈谈气质差异的教育意义?

答:气质类型可以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和行为方式,是教师因材施教的依据之一。1.针对气质类型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2. 针对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规划指导。最后,教师本人必须能够正确认识与调控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努力增强自身的言行修养,避免自己气质特征的消极方面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这对于搞好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4. 根据性格的个体差异,谈谈学校如何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

答:就学生而言,其各自性格特征的优劣组合是不同的,而且在不同场合,性格表现可能会截然相反。因此,对学生的性格不能轻易下结论,以免以偏概全。教师必须要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找出贯穿与学生言行举止中的性格特征和类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扬长补短,有效地因材施教。1.利用榜样的作用,用性格培养性格。2.运用赏识教育,为性格发展指引方向。3. 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塑造性格4. 鼓励学生自我教育5.学校羽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完善学生的性格。

5. 简述认知风格的差异表现。

答:认知风格,又叫认知方式,认知类型。是指个体所偏爱和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通过知觉、记忆、思维等内在心理活动,在外部行为上表现出的习惯性特征。

认知风格的主要两组认知方式为:场依存型—场独立型,沉思型—冲动型。1. 场依存型—场独立型:从学习角度看,场依存型的学生不会因外在刺激而分心,随时随地都可以读书学习;喜欢独立思考,倾向于根据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分析和判断事物,较自信,学习过程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喜欢学习一般原理,而不喜欢学习具体的知识,所以概括化程度比场依存型学生高;数学成绩较好,偏爱自然科学。场依存型学生易受各种学习情景,如学习环境、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的影响,其学习更多地依赖他人的帮助和反馈;喜欢教师结构严谨的教学方式;偏爱艺术和人文社会学科。人际交往方面,场依存型学生的行为是社会定向的,他们的外部世界是开放的,在集体中能与人和睦相处,社会技能较高,在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时,显得比较内行;喜欢从事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场独立型学生往往是非社会定向的,不易受集体压力的影响;职业选择上,倾向于选择人际关系较单纯而且可以独自完成的工作。2. 冲动型—沉思型。这两者实在不确定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在问题解答的速度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冲动型学生的特点是,遇到问题总是急于求成,往往在没有全面分析问题,甚至还没有弄清楚问题时,不管正确与否就快速作出回答。相反,沉思型学生总是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在作出反应,他们看中的是问题解决的质量,而不是速度。

第十四章

一、教学测量与评价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教学测量与评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总的来说,测量是评价的依据。一方面,教学测量是对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客观、数量化的描述,并不考虑结果的实际意义。而教学评价则对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分析解释和主观判断,以了解结果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虽然教学评价是一种主观判断,但是这种主观判断必须以教学测量所得到的客观描述为依据,否则,就是主观予以的判断。同样,教学测量也不能脱离教学评价,因为教学测量只是对学绩测验结果的客观描述,只有通过教学评价,才能判断这种客观描述的实际意义;不通过评价,测量所获得的结果也就毫无价值。

二、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①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②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

③安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④最佳表现评价与典型表现评价

⑤正是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三、有效教学测量的标准有哪些?

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四、教学测量与评价有什么作用?

教学测量与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效、确定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有效教学所不可或缺的环节:①教学测评为改进教学提供了有效信息。②教学评价是学校和家长了解学生状况的主要途径。③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主要依据。

五、教学测验和评价常用的测验方法有哪些?

1.标准化成就测验.2教师自编测验.3非测验评价的技术

六、教学测验和评价常用的非测验方法有哪些?

1.操作性题目.2案卷分析.3课堂观察

七、如何报告教学测评的结果?

1分数.2合格与不合格.3评价结果的其他报告方式:学生的个人鉴定或综合测评、家长会或家访形式与家长面谈交流关于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和态度等方面的评价结果。

第十五章

一、教育研究要坚持的原则有哪些?

1.教育实验研究遵循教育性和伦理性原则.2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3教育研究坚持实事求是

二、教育实验的设计原则有哪些?

1.随机化2.局部控制3.重复

三、说明问卷法的优点和缺点

采用问卷法收集资料简便易行,取样大,代表性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资料,收效大;由于可以不署名,所得出的结论比较客观。所以,这种方法被广泛采用。但问卷法也有突出缺点:1被调查者的合作不易控制,如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态度不认真,或者对问题对问题的理解不一致,就会影响调查资料的真实性。2问卷的回收率常常较低,影响取样效果。

四、简述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

1.从研究的目的看,教育行动研究是“为行动而研究”

2.从研究过程看,教育行动研究是“在行动中研究”

3.从研究主体看,教育行动研究是“由行动者进行研究”

五、说明教育行动研究的模式

1.计划2.行动3.观察4.反思

六、举例说明教育实验设计的主要模式

习题一选择题

1.“爱生”是个整体观念,教师要以宽宏的胸怀去爱全体学生,不能参见个人好恶,应一视同仁。这体现了教师爱学生(普遍性)

2.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总体上看应该属于的教学能力类型是(教学操作能力)

3.布鲁纳把儿童的智力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按其出现先后顺序分别是(动作性表征、映像性表征、符号性表征)

4.在学习分数后学习百分数,最适宜使用的教学模式是(并列学习)

5学习者通过与某个专家相互作用,逐渐地获得知识经验,这是维果茨基提出的(认知学徒概念)

6.下列不属于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教学方法是(策略性教学)

7.伯纳德-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将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以下四个因素,其中哪种因素是个体可以控制的(努力程度)

8.传统上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只有一个模式或标准,即评价主要局限在(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

9.安德森认为,陈述性知识的表征主要是通过(命题网络或图示)

10.赖特等人为鼓励学生在考试时进行自我监控,开发了一种技术是(自我计分技术)

11.掌握了加法的“结合律”、“交换律”有助于学习乘法的“结合律”、“交换律”,这属于(垂直迁移)

12.迁移的形式训练说强调(得到训练的心理官能)

13通常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

14.下列问题解决策略中,不属于启发式策略的是(算法)

15.通过模型、幻灯等对知识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活动是(摸象直观)

16.下面关于认知风格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场依存型的学生倾向于选择人际关系较单纯而且可以独自完成的工作)

17.根据认知失调理论,要改正一个学生作业潦草的态度,适宜的方法是(奖励作业认真行为)

18.下列哪种教学测量和评价的类型是从实施教学测评的时机角度来进行划分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9.在教育实际情境中,按照研究的目的控制某些条件,改变某些条件,以观察教育现象变化规律的方法是(自然实验法)

20.提出用语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现实疗法的心理学家是(格拉瑟)

填空题

1.根据教学监控的对象,我们可以把教学监控能力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两类。

2.()是由于先进的经验或习惯建立起一种相应的心理准备状态,进而影响了后继的学习活动。

3.奥苏伯尔提出的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是: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和()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5.感性知识是主体对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6.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具体描述了动机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动机与效率之间呈(倒U形曲线)的关系。

7.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组成,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8.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样做”问题的知识是(程序性知识)。

9.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主要有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格式塔关系理论、学习定势说等。

10.问题解决共同的基本特征是目的性、操作序列和(认识操作)。

11.班杜拉区分的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是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

12.学生违纪行为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违纪行为与行为所发生的场景或情形不适宜,而是(这种行为是有意的)

13.(学习风格)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所表现出的带有个性特征的持续一贯的学习倾向。

14.从对教学测评资料的处理方式来看,教学测量和[评价可分为(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

15.(问题)是表达问卷的核心内容,其设计要具体、清楚、客观、可操作、通俗易懂而且应是被调查对象熟悉的。

简答题1.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智力类型的差异;智力的性别差异。

2.建构主义所倡导的随即进入教学包括哪些环节?

A呈现基本情境,即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

B随机进入学习,根据学生‘随机进入’学习所选择的内容,呈现给学生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性相联系的情境。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

C思维发展训练,由于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通常比较复杂,往往涉及许多方面, 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应当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D小组协作学习,即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

E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3.简述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测量与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效,确定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有效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虽然通过日常调查和观察可以得到有关教学成效的某些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往往是表面的,粗糙的,不完整的,有些甚至可能是虚假的。要想确切地检验教学成效,确定教学双方的水平,就必须进行科学的教学测量和评价。这也是教学测量与评价最普遍和一般的功能。而它的根本作用则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师教学,从而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教学测评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测评为改进教学提供了有效信息

(二)教学评价是学校和家长了解学生状况的主要途径

(三)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主要依据

习题(二)

1.教师以和分析的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过程是(教学反思)

2.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是教师的(条件性知识)

3.布鲁纳阐述了概念获得聚焦策略和扫描策略。他研究的是(合取概念)

4.按照布鲁纳的观点,每个概念在编码系统中都占据一个确切的位置。那么,处于系统下面的概念()

5.支架式教学思想来源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6.在学习重力场知识后学习电力场的知识,用重力场的知识同化电力场知识。这种学习属于(下位学习)

7.按照奥苏伯尔的观点,学校情境中学生最基本的学习需要包括三种。以下选项不在其列的是(情感需要)

8.以下学习兴趣具有的特点不包括的项目(发散性)

9.科学家、数学家、会计师、工程师等具有的优势智能是(逻辑-数理智能)

10.直观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感知而自发实现的一种概括是(感性概括)

11.丹瑟络认为学习策略包含两类,即(主策略和认知策略)

12.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13.创造力更多体现在解决下列哪些问题过程中?(定义不良问题)

14.在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分类中学习外语单词属于()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组织策略的是()

16.下面关于智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17.如果一份试卷(测验)的内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生所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那么这份试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18.为了打击社会不良现象,政府常用“杀一儆百”的做法,其理论依据可能是()

19.在下列实验设计中,属于“准实验设计”的是(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设计)

20.下面关于发现学习的说法正确的是()

二、

1.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为归因为外部或内部原因的倾向是教师控制点

2.在布鲁纳看来,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该科学的基本结构

3.在迁移实验或教学实验中,可设计____________组织者操作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上位观念的可利用性变量,达到促进新的学习或迁移目的

4.贾斯珀是美国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典范案例之一,它是由范德比特大学保德学院的学习技术中心开发的演剧项目。

5 加德纳认为,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_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

6 习得性无助只有集体经历了某种学习以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是通过 后天学习 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7 心理学家认为,加之内化成为个体人格的一部分需要经历的一系列阶段是接受,反映,评价,__组织和性格化。

8 主要的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__组织策略__。

9 评价教学测量是否有效性的常用指标有:效度,信度__难度和区分度__。

10 人们在问题解决是把某种功能固定的赋予某种体称之为__功能固着__。

11 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即__自我中心阶段__,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12 德克雷斯指出,帮助学生改正不良行为的过程就是__教给学生以合理方式满足需要的过程。

13 由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适应学生智力差异的教学方式是__掌握学习__。

14 通过系统的收集和分析材料,根据教学目的对学生的行为变化予以确定,对教育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__。

15 教育实验法强调对环境将型系统的__操作_,从而观察这种操作对于心理和行为的效应。

三 简答题

1 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哪些?

2 多元只能理论对中国的教育改革有什么意义?

3 简要分析影响遗忘的因素。(在各章习题有答案)

4 举例说明如何用提供榜样法来改变青少年的态度。

四 论述题

1 试述如何促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树立创造性识

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氛围,

鼓励与众不同,鼓励标新立异,不唯书不唯上,尽可能展现新意,用别人没有想到的视角去分析事物,写别人没有发现过的内容和题材,总之,让创造意识成为学生一种强烈的心向,在解决问题之前,自然而形成一种创造的倾向

2激发创造性动力

首先,要把创造性活动与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结合起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特别是对自然社会等各种现象内在规律的渴求。其次,在学生答疑的过程中,予以积极的鼓励和肯定,遇到困难及时支持和帮助,让他们体会到创造的乐趣,并愿意坚持下去。最后,对学生的创造性加以总结,使他们认识到这种探索对个人学科领域乃至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3发展创造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核心,培养发散思维可以结合具体课程,也可以进行专门训练,总之,要养成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

4.培养创造性人格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向那些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人才学习,通过与科学家发明家作家艺术家等接触,或者了解他们的事迹,为学生树立创造性的榜样感染学生见贤思齐,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此外,教师本人在教育和教学中也要努力创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5.提供创造性环境

作为教师,应当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科技小组、文艺小组等,在活动中,让学生得到充分展示自己创造性的机会。学生那些与别人不同的思想的行为,哪怕还不够成熟,还不够完美,不用担心受到讥讽和打击;一旦有了设想,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猜想大胆地进行实验,不必担心失败;在求证的过程中,可以与同学、老师一起讨论,集思广益,彼此激发并完善那些新颖独特的见解。总之,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真正的发现和创造,是促进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12325.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