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结婚年龄越来越大了,即使遇见了另一半走进了婚姻殿堂也有很多人选择成为“丁克族”坚决不要小孩,在倡导生二胎的时代反而执行了“晚婚晚育”,问起原因,除去不喜欢小孩外,最多的一个理由就是怕自己教不好小孩,耽误了他们的一生。
如何教小孩确实一个很难的问题,尤其是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思维意识喜欢唱反调的时候,真的是无从下手,家长随时都处于崩溃的边缘。
小孩子唱反调,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已经成为了常态。可能你提出了很多对自己孩子好的想法,比如让她自己收拾玩具培养她的独立性,让她多看书少玩手机以此培养气质,但是孩子总是显得不那么领情,面对你的各种要求,表现出一脸的不高兴,并找各种理由来拒绝你。
许多父母磨破了嘴皮子,连哄带骗甚至不得以责骂,但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拒绝执行命令。不规范他们孩子的行为怕他们长大后成为一个讨人嫌的人,但是教育他们时却又找不到好的办法,真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但是之前看到过一个抖音视频我觉得育儿其实也可以变得很有趣,视频中一个小女孩不愿意去上幼儿园,然后她的爸爸就在旁边说:“这样吧,我们一个星期只去五天,然后有两天我们不去”。然后小孩说:“我想现在不去。”爸爸说:“现在我们不去,晚上也不去,我们只白天去,好不好。”小孩连连点头,高高兴兴地背着小书包去了幼儿园。
刚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被孩子的天真吸引着,但是再仔细想想就能体会到这位父亲的智慧,他非常巧妙地利用了心理学上的“拆屋效应”,让孩子能较愉快地接受自己的要求和或建议,最终成功地去上幼儿园了。
那什么是“拆屋效应”呢?
如果要讲拆屋效应,那还从让无数学生恨得牙痒痒的鲁迅先生讲起,他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过这样一段文字,他说:“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这就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买东西一样,总喜欢讨价还价,买家在砍价的时候都会出一个比店家所说的价格低很多的价格,如果店家不同意,那就一步步的往上加;但是如果你是店家的话,一般都会出一个比实际价格要高很多的价格,当买家还价的时候,你在原来比较高的价格上一步步往下降,直到达到双方比较满意的价格,然后这个买卖也就做成了。这就是“拆屋效应”,它可以将原本高的要求降低为对方可以接受的程度,以此达到自己的目的。
那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何恰当地运用“拆屋效应”呢?三冬暖认为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一下:
1、学会“转移”话题
“拆屋效应”本质上可以说是一种迂回战术,先假装定一个比较高的要求,然后再折中,让孩子接受自己真实的想法。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得不学会的一项技能就是如何转移话题,一开始我们提出的意见孩子不接受,就说明他们不喜欢,然后我们就不能再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讲下去,我们应该找到她们感兴趣的点,然后找到两者直接的连接点,以此让孩子接受一开始的提议,这样双方都能在愉快的氛围中达到自己的目的。
2、平等相处
我们是父母,但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更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陪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这是最好的家庭状态。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叛逆的心理,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在于父母的“霸道行为”,他们对孩子有很多的要求,却从未审视过自己的行为,总是一副很“高高在上”的姿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从没有了解过孩子的真实想法和要求,长期以往,孩子不仅会产生反叛精神,更会对父母产生很大的敌意,不管父母说什么都喜欢对着干。
因此,在平时的相处过程中,家长要学会和孩子平等相处,倾听交流彼此的想法,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再提要求就会轻松很多了。
3、适度原则
一个方法用多了,孩子就对对它产生抵抗力,以后再遇见同样的选择和要求时可能就达不到之前的效果了,所以凡事都有一个度,家长不能一味地依赖“拆屋效应”,应该学会搭配着其他的教育方法灵活运用。
同时,家长要明白一点,“拆屋效应”是引导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而不应该演变成一种欺骗行为,要掌握和孩子沟通的分寸,让孩子接受自己的建议和目的的时候,也要让其能感受到自己对他们的爱意,千万不能欺骗孩子,否则会对亲子关系造成很大的创伤。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1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