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你的日子里,我会更加沉迷游戏

没有你的日子里,我会更加沉迷游戏

近日,世卫组织将游戏成瘾列为精神疾病的草案引发高度关注。游戏成瘾,早已是争论多年的老话题。有部分支持者认为,只要适度,游戏甚至能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帮助孩子养成规则意识。而过度沉迷游戏,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为孩子自制力与判断力低下。家庭亲密关系的缺失、家长在引导上的缺位,都可能是孩子游戏成瘾的重要肇因。

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本次的草案将“游戏成瘾”纳入分类目录中,并将其归为精神与行为类疾病。该草案目前尚处于公开咨询和商议阶段。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游戏成瘾”定义中,其特征包括有:对游戏的自控力低下,愈发将游戏优先于其他兴趣和日常活动之前,即便会有负面情况,也依然会持续进行游戏或增加玩游戏的时间。

游戏上瘾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同当年的“街厅少年”“网瘾少年”一样,早就是绵延了二十几年的社会话题。腾讯推出的“王者荣耀”,去年就曾引发了巨大的社会争议,很多家长都在呼吁,国家应该立法严格限制游戏厂商,因为他们的产品正在毁掉自己的孩子。

没有你的日子里,我会更加沉迷游戏

由于上手门槛极低,《王者荣耀》吸引了大批低龄玩家,而其中,“00后”用户占比超过20%。

游戏就是洪水猛兽吗?

游戏真的有这么可怕吗?

游戏意识,广泛根植于人类发展的众多领域,这是人类的本性使然,其衍生出的规则,最为典型的丰硕成果就是商业。我们手里用的人民币、美元和欧元等等,都是这种精神的图腾。人们相信大家共同认可的货币符号,愿意遵守共同的秩序,而这是人类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有游戏意识的人,往往可能成长为最优秀的公民。这种公民的养成,不仅有赖于相关的规则和契约精神的教育,更有赖于身体力行参与到游戏当中。因为任何成熟的游戏都有规则,不遵守规则的人无法享受到游戏长久的乐趣。

从这一点上说,中国的家长不应该视游戏为洪水猛兽。适度的游戏,不但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有帮助,更能让他们从小就培养出良好的规则意识。

游戏不但不该死,反而很重要。

没有你的日子里,我会更加沉迷游戏

适度的游戏,甚至能帮助孩子从小就培养出良好的规则意识。

孩子游戏成瘾,谁之过?

而孩子游戏成瘾,在很大程度上,父母都负有主要责任。

一个人之所以会沉溺于一件事情,通常是因为没有其他的事情可做,或者说认为其他的事情根本就不重要。从心理学上来说,沉溺于游戏的孩子,家庭关系往往都有问题,或者相当紧张,亲子关系有着显而易见的裂痕。

由于各种原因,父母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而亲情空心化的家庭,满足不了孩子对亲密关系的需求,可以说,游戏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父母的作用。在游戏创设的环境中,孩子通过与队友和玩家们的互动,得到了关注度和满足感,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自我治愈。父母在没有尽职的情况下,还要去禁止孩子玩游戏,无异于剥夺了他们寻求亲密关系的权利,矛盾自然就会尖锐起来。

如果孩子有机会参与到体育运动或丰富的课外活动中,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把关注点放到这些地方,也就没时间去打游戏。有相当一部分打游戏的孩子,他们在课堂上收获到的只有自卑,在学校的活动中也是销声匿迹,他们无法在现实世界中找到立锥之地。

没有你的日子里,我会更加沉迷游戏

有相当一部分打游戏的孩子,无法在现实世界中找到立锥之地。

游戏成瘾,还是引导无能?

而现在的家长,肯定比三四十年前的家长,面临着更多的来自社会的挑战和考验。以前的孩子,从小除了读书就是一些简单的课外活动。这些家长从小没有玩过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电子产品,他们不懂得如何去引导孩子与电子产品的关系。因为一不小心,他们的角色,就会被电子产品所替代。

不具备学习能力的家长,只能在这场科技大发展所引发的历史洪流中束手无策。他们把孩子沉溺于游戏归结为游戏可恶,这是一种对自己无能的掩饰和诡辩,他们撇清了所有应该由他们承担的责任。当然,对于一群沉溺于刷微信朋友圈的家长来说,要求他们去引导孩子避免游戏上瘾,实在是勉为其难。

孩子是适度游戏,还是游戏上瘾,有时候完全要看家长如何去引导,这是考验家长智慧的最主要战场。引导得当的孩子,会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和成长,放任自流的孩子,则会用疯狂打游戏报复家长的无能。

凡事没有割裂的因果,权利捆绑着义务。高喊游戏该死的,都是一些无能的父母。

责任编辑:张榕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1882.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