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叛逆的孩子背后,一定有更叛逆的家长

每一个叛逆的孩子背后,一定有更叛逆的家长

“我不要你管”老李的儿子吼完这一句就回到卧室,重重的摔门,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晚饭也不肯出来吃。

老李来求助的时候满面愁容,他实在是不知道该拿这个儿子怎么办了。说什么都当做耳旁风,不然就顶嘴,早几年还没上初中的时候特别听话,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昨晚只是让他放下手机,少玩点游戏,赶紧去做作业,多说了几句,他就发这么大的脾气。

孩子叛逆,似乎困扰着每一位父母,每天的工作已经让人精疲力竭,回家后还要面对不听话的孩子,让人实在不知如何是好。然而孩子不听话并不是专属于普通家庭的困扰,每年活跃在春晚,被全国观众瞩目的大明星林永健也不知该拿不听话的儿子怎么办。

亲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儿3》里,林永健和儿子林大竣是一对自带笑点的父子,两人之间的对话常常驴唇不对马嘴,让观众感觉像在看小品。

在第二期节目,林永健带孩子们为老兵排演节目,唯独自己儿子拒不配合,触怒了他本来就很紧绷的神经,严厉的呵斥一番。儿子林大竣完全没有被爸爸的凶相吓到,愁着眉头噘着嘴,用手指着林永健反喝:“你是魔鬼吗!”这位做爸爸的愣了好一会儿才说出话来:“我是你爹!”

每一个叛逆的孩子背后,一定有更叛逆的家长

不管是明星还是普通人,只要做父母的,似乎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孩子叛逆怎么办?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那我们首先要去寻找这个问题的原因。

听听孩子怎么说

双标——“就知道要求我,自己什么都做不到”

问到老李的儿子小李的时候,他气鼓鼓地说到:“我爸一回家就摊在沙发上刷小视频,凭什么说我玩游戏,还有我妈也是,天天叫我勤俭节约,结果自己天天在网上买些没用的。他们要求我的事,自己都做不到。”

小李看上去是叛逆,实则是对父母双标的反抗。有多少的父母,一边是规矩的设立者,一边却又是规矩的破坏者。这样的矛盾行为,我们大人看着可笑,但对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会扰乱他们还未形成的世界观。

7岁前的孩子会毫无保留的接受父母告诉她的所有“事实”。8岁后进入模仿阶段,此时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欲,当父母行为与语言冲突的时候,他们只会模仿行为,无论好坏。

他们并没有善恶、好坏的观念,只知道把看到的行为重复成习惯,把习惯重复成了信念。

父母可以用语言会欺骗孩子,但行为不会,它会很诚实地告诉孩子父母最真实的想法。而孩子也一直在模仿着父母的真实行为。

每一个叛逆的孩子背后,一定有更叛逆的家长

正如洛克在《人类理解力论》里说的: “我认为人类的行为是思想的最佳译员”。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也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再好的教育也需要父母的身体力行,只有把教育的理念付诸行动,它才是孩子眼里被允许且被认可的真理,否则,那只是口头上、文字里标榜的教条,仅供我们念诵。

而父母说一套,做一套的行为,正在把孩子推向认知混乱的深渊。

专制——“她哪是为我好,就是想要控制我”

除了双标以外,叛逆的孩子家里也常常有专制的父母,在前段时间大热的电视剧《小欢喜》里,宋倩对待英子是明显的“专制型”教养方式,母亲不让她玩乐高,英子就跑到和爸爸的“秘密基地”里偷偷地玩,母亲想让她考清华,英子却想考南大。

每一个叛逆的孩子背后,一定有更叛逆的家长

按照教养方式来说,这属于“专制型”父母,即“高要求、低反应”型。专制型的父母总是拿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却不顾过高的要求孩子能不能承受,这是不是孩子的兴趣所在。

不接受孩子的任何反馈,还要求孩子绝对的无条件服从。在这种强权专制下,孩子很容易产生性格上的缺陷,比如:焦虑、自卑、退缩等。

逼迫孩子按照父母规划的人生道路走下去,结果真的是好的吗?其实,在“专制”背景下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处在两个极端,要么奋起反抗,要么丧失自我。

帕萃斯・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一书中写道, “如果我们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在因素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自己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根除叛逆,需要家庭齐参与

家长理解孩子 促沟通

《爸爸去哪儿3》刚开播的时候,大家都在调侃:只有林永健一个人在录《变形计》。

在保护冰激凌的环节里,林永健在知道大竣吃掉冰淇淋之后,很严厉地批评他!竟然还恐吓性地说:爸爸不管你了,你自己考虑考虑!说罢,真的丢下他,自己上楼梯了!

大竣的表情很是无措,他感到不安也很害怕。他有种真的被爸爸抛弃的感觉。在节目中尚且出现这样的情况,让人不由地想,在真实的家庭生活中,林永健对待大竣的严厉应该有过之而无不及。

每一个叛逆的孩子背后,一定有更叛逆的家长

他不是不爱大竣,只是没有意识到这种方式让大竣一直处于恐慌之中,变得胆怯而自卑。这是一种无声却强有力的伤害。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以父母付出的多少来衡量,而是以孩子的感受来衡量。父子破冰的第一步,是诚恳的道歉,在给儿子的道歉信中,他深刻的反省“大竣!爸爸希望自己可以慢慢的走进你的内心深处,希望你给我更多的时间,让我知道你害怕什么,喜好什么,也让我知道该怎么好好地引导你的成长。以前怕的东西,以后也许就不怕了。但我们之间的父子缘分,只会越来越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平等。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总是以一副严肃的面孔对孩子,以严厉的语气与孩子讲话,无形中会使孩子产生畏惧的心理,那么长久下去,孩子将不敢和父母交流,有的孩子甚至还会产生反抗的心理。

同时家长也应善待孩子的错误,既算是孩子真的犯了错误,父母也要静下心来,以同情与认同的态度,站在孩子的立场让他倾诉,不要打断孩子的说话,加上自己的意见与批评。这样做不但可增进亲子沟通的感情,也可以让孩子明白,当遇到任何烦恼时,回到家里都会得到父母的体谅和支持。

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孩子是否能够理解,同时还应该选择易于被孩子接受的沟通方式。像说教、命令、强迫等方式,只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聊天、讲故事、做游戏等寓教于乐的沟通方式,才更加适合孩子的心理特点,从而更能够达沟通的预期效果。

家长应该多换位思考,在与孩子交流前,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年龄阶段,选择一种更适合的交流方式,从而摆脱传统的、说教式的沟通方式,让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沟通方式中去领悟更多的人生道理。

每一个叛逆的孩子背后,一定有更叛逆的家长

孩子理解父母 防纵容

除了父母理解孩子之外,也需要让孩子适当的理解父母,不然单向的理解就会从包容变成放纵。

之前有个5岁的泰国男孩闹着不想上学,怎么劝都没用。于是他妈妈就干脆请了一天假,带他去街上捡垃圾卖钱。开始的时候孩子还挺兴奋,可是没过多久就喊累了。

但是妈妈仍然坚定地带着男孩走了3.5公里,最后捡了2公斤塑料瓶。男孩把捡来的瓶子按照废品收购的市场价卖给妈妈,卖了2泰铢,约合人民币0.4元。

要回家的时候,孩子太累了,他表示自己走不动了。

男孩说:“妈妈,我们可以坐公交车回家吗?”

妈妈:“坐公交车一个人要10泰铢,你有钱吗?”

男孩回答:“没有。”

妈妈说:“那我们就必须找到更多的瓶子来赚取更多的钱。”

没办法,他只好跟着妈妈继续走路,这个时候,他看到了冰淇淋店。

孩子又提出一个要求:“妈妈,我想吃冰淇淋。”

妈妈说:“冰淇淋要5泰铢,我们钱够吗?”

男孩再次沮丧地说:“不,我不想要它了。”

又走了一段路之后,到了餐厅门口。

男孩说:“妈妈,我想吃燕麦。”

妈妈回答:“去买吗?15泰铢。”

男孩说:“妈妈,我钱不够,我要回家。”

妈妈问:“累了?那么你想像这样工作还是去学校?”

疲惫不堪的儿子说:“好累,好热,我想上学,我要回家。”

每一个叛逆的孩子背后,一定有更叛逆的家长

妈妈通过这种方式,让小男孩懂得了赚钱不易,更懂得上学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父母都希望把最好的东西都给孩子,希望他顺利成长,优秀且快乐。可父母却很少让孩子同时知道,这一切的背后父母所付的努力。并且,父母这样做,会让孩子失去学习回馈和感谢的机会!

当孩子的行为可能为自己的将来带来不好的后果,或者给父母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的时候,父母应该用合适的方式让孩子了解情况,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或者能够为父母的状况做点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在帮助孩子成长!

如果孩子能认识到自己行为不当之处,或者看到自己的变化能给父母带来安慰,就会从这些小事中懂得照顾他人的感受。在多年的家庭关系中,我看到很多被定义为“自私,不体谅他人,不拿规则当回事”的孩子,当父母让他换位体验后,会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不当之处,并且积极主动的改正。

为了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也需要让他们真实的体验这个世界,说教的力量毕竟是微薄的,适当地让孩子们设身处地的站在父母的角度,理解父母的艰辛,这样他们才能对习以为常的幸福生活有更深的理解,从而学会珍惜。

写在最后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和孩子互相理解,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相互尊重的关系。作为父母,应该在关系中好好引导孩子,给孩子选择的空间,同时要让孩子明白:他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2718.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