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认为孩子“叛逆”的父母心理密码

解读认为孩子“叛逆”的父母心理密码

【富晓红专栏】

解读认为孩子“叛逆”的父母心理密码

原创作者|富晓红

引言:

昨晚和叶老师走路散步消食,才走出去几千步,便在一侧风景如画,一侧商店满目的前京大道遇见了两位同事,一声“富晓红”叫得响亮又亲切,让人在黑暗中也深知遇见了熟人,还来不及反应,便看见花老师和殷老师已笑盈盈地站在离我只有三十厘米近的距离,定定地看着我。

我本能地后退,一是我没戴口罩,二是打破了情感安全距离。正当我想开口招呼,花老师提高嗓门带着无限喜悦的音调对着我身侧的叶老师说:“呀,你怎么也在这里……”

我脑子飞速地旋转:“难道花老师的儿子跟过叶老师学过中国舞?”还没等我想明白,花老师激昂的声音又转向我这边:“富晓红,你最近写的一篇文章我看过了,你怎么这么会写?我要向你咨询一件事。”

我惊讶地看着花老师,一直以来觉得花老师是位非常自信,很是看不上我的“老教师”,怎会向我咨询事情呢?正纳闷之际,殷老师调侃:“你可要好好向富老师咨询,人家可是有证的。”

花老师的音调一下子轻柔了下来,用十分诚恳的声音问道:“是不是国家级的?”

我笑着点头,做好一副倾听的样子。

花老师开始诉说,大概十二分钟左右说的是儿子的情商高,能力强,采用无人机拍摄而受到各界认可的光辉历史。旁边的叶老师和殷老师会时时插话回应她,而我只是认真听,双目注视,微微含笑。因为我知道这些只是铺垫,重点还没有说。说完儿子的优点花老师才步入主题:“儿子现在读书动力不强,成绩退步怎么办?儿子因为月份小,8月份的,所以初中不叛逆,很听话,现在开始叛逆了,怎么办?”

整个说话的过程,我连连后退,退无可退,我们可爱的花老师不断地靠近我,超越我的安全距离,其实我和花老师的距离已经非常近了,面对面,不足三十厘米。我已紧贴他人停泊的小轿车,别无空间。

我个人是十分不喜欢“叛逆”这个词的,再则我和花老师她们只能以同事的身份,无法用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来交谈。所以我就单刀直入:“记得两年前你也跟我讨论过你儿子叛逆的事,你还跟我说某某心理学专家说,‘不叛逆的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但我不赞同这句话,我甚至觉得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华老师有点激动:“我看过很多心理学的书,外国的也看过,我认为这句话很对。孩子如果完全顺从父母,就是妈宝男,就是不会有出息。”

我说:“叛逆和顺从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如果父母永远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为孩子着想,孩子认同父母的观点,那么在你看来是顺从,也许在孩子看来是观点一致呢?叛逆,何为叛逆?观点不一致,发生冲突,就说人家是叛逆?孩子只是想做他自己,不顺你的意,为何就成了叛逆?而不是想法不同而已?所谓叛逆、听话、服从,无非不就是你认为你和孩子是上下级关系,你是权威,不可侵犯;高高在上,不可越界。但其实你们是平等的。”

花老师急了;“你不要把你的观点强加给我,每个人的想法不同,孩子也不同。”

眼见花老师的情绪有些激动,我便采取积极暂停法,连忙说:“我们散步去了,我还要跑步,今晚吃了小杨生煎,太油腻,觉得有点恶心,想去消化消化。”说完便原地跑步状,等待叶老师跟我一起出发。

其实我们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不听话,不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便是叛逆,所以今日想分析父母说孩子叛逆的背后隐藏了怎样的心理密码。

解读认为孩子“叛逆”的父母心理密码

01

说孩子“叛逆”的父母往往内心是不自信的

所谓叛逆,顾名思义,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忤逆正常的规律,与现实相反,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

我记得不久前和儿子讨论过一个问题,当时我问儿子:“为何我把你的压岁钱存在你的银行卡里,你觉得心里没有喜悦;而你父亲把你的压岁钱给你,让你自己花。这样的方式让你心里很爽?”

儿子说得振振有词,言之凿凿:“虽然这钱都是给我的,但是银行卡里的钱虽是我的,却不能花。而老爸把钱直接给我,让我自己支配,自己花,当然很爽了。因为我和你们之间,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其次才是母子或者父子关系。”

儿子的这番言论让我刮目相看,也让我恼羞成怒。经过了一夜的辗转反侧之后终于不得不折服儿子的深度。我表扬儿子言辞简明扼要,思路清晰,内容深刻。

是的,我们任何关系,首先都只是人与人的关系,其次再是身份、角色、地位等关系。

如果我们摆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让孩子必须执行我们的意愿、理想、想法,那么孩子必然是反抗的。因为孩子首先是人,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每个人都想活成自己,不想成为傀儡。

如果孩子不听从我们的要求,就说成是叛逆,那么只能说我们给自己的无理取闹或超控找了个合理的借口;或者说当我们的教育理念跟不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时,为了逃避责任而把错误推给了孩子。

希望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通过孩子的成绩优异来证明自己的成功,都是自己不够自信甚至自卑的表现。

或者说这样的父母在社会中没有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所以只能在孩子面前寻找权威,要求孩子全力听从自己,希望孩子的出类拔萃,以报自己的平庸之恨。

也或者如心理学专家曾奇峰老师所说,年少时自己学习成绩很差,希望通过孩子来报当年学习之仇,因此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过分重视,也对孩子的言行控制的格外严格。

以上都是家长自卑的表现,一个内心充满自信的家长会知道,孩子和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只能做好自己,作为家长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而然会做好他自己。

解读认为孩子“叛逆”的父母心理密码

02

说孩子“叛逆”的父母,有一个操控型的原生家庭

心理学上说当一个人处在有压力的环境下,我们通常不会选择功能性最良好的应对方式,而是选择我们自己最熟悉的应对方式,而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我们最熟悉的应对方式就是我们被养大的方式中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这种最熟悉的教养方式已经根植在我们血液中,长年累月无意识浸染、习得,成为自动化和本能反应。所以我们曾经最讨厌父母对待我们的样子:凶神恶煞、歇斯底里、咆哮如雷、声高音尖、瞪眼扭脸,在对待自己孩子的过程中,照单全收,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无意间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其实就从花老师的言辞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她的新旧两种应对方式的矛盾冲突,花老师在陈述的过程中其实多次提到她的教养方式有错,并且要向我咨询,但是我说的每一个观点和提议,她都强烈反对,并且据理力争。甚至到最后因为辩论不过用“你把你的观点强加给我”这样的说辞来攻击我。

我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她,想改变,又不想承认自己的教养方式有错。很脆弱,又很固执;非常自卑,又全副武装,想以儿子的优秀证明自己的卓越;担心儿子的成绩不如意,又充满强烈的渴望希望儿子与众不同,出类拔萃;她对自己的教养方式非常不确定,又很想证明自己的教养方式是独特出色的。

就如我在心理学公众号上看到一篇好文章《我的公务员老公,拍桌子辞职后,差点活成废物》里一段极为精彩的描写:“他极其纯粹,又极其贪婪;极其脆弱,又极其固执;极其希望得到重用,又极其讨厌官场规则;极其想实现自我价值,又自始自终活在别人的评价里。这种无法自洽的分裂,导致他后来悲惨的命运。”

为何我们会如此矛盾,充满分裂?因为我们习惯性地只看到问题的表面,想急于解决问题。著名心理学家萨提亚女士说过,行为只是冰山一角,行为背后的感受、观点、想法、期待、渴望、生命力才是问题的根源,需要真正去解决、去关注、去看到的。

一个连自己都没有整合、统一,浑身充满矛盾的人如何去与他人和解、沟通?完全靠着本能和自动化应对方式对待孩子,只会让孩子重复自己的老路,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想要孩子优秀,首先自己要脱离原生家庭的不正确的固有模式,跳出陈旧的固有念咒。那就需要我们学会自我觉察,情绪是我们心境的晴雨表,可以顺着情绪这根“藤”摸到藏在内心深处的“瓜”。问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只有整合自己的内心,看清楚自己的真实需求,我们才能心平气和地跟孩子交谈,说出我们的感受、想法、观点、期待、渴望,从而传递我们充满爱和能量的生命力。

解读认为孩子“叛逆”的父母心理密码

03

先做好自己,才能做好其他角色

我们可爱的花老师,在学校里多次遇见她很认真向人讨教的虔诚样,但是在我看来她的问题好像从来没有解决过。因为“我”永远是问题的根源,“我”的问题没有解决,其他的问题永远解决不了。我遇见太多的家长,向我咨询教育孩子的问题,可在我看来,教育问题是其次,自身问题才是首要解决的。

举例说明,心理学上说任何人都只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如果我们自己内心充满自卑,怨恨,创伤,那么我们看出去都是阴暗的,愤怒的,敌意的。中科院心理学博士龙迪女士曾说过,如果我们咨询师自己内心的创伤没有处理好,那么我们的心就不会平静,不平静的心如何能眏照出物象的真相?心一乱,物象都被扭曲了。

我深有体会:我第一次接的个案是位二十出头的男大学生,他的父母极其严厉和苛刻,管头管脚,属于典型的操控型父母,导致男生非常自卑、压抑,没有主见。

男生的父母向我控诉孩子没有主见,为人处事还像个小学生,什么事情都要依赖父母,在学校里没有朋友,和同学无法相处,和老师也是常常发生摩擦,多次提出要退学。

男生和其父母各自向我控诉,大家都觉得责任在对方,希望对方能改变。在这里我就投射了自己对父母的怨恨,看到如此强势的父母,我联想到了自己父母的强势。我对父母的怨恨投射到了这对父母身上,我在和他们交谈时,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内心的情感天平有倾斜。这是咨询师的大忌。尽管后来我跟这对父母诚恳道歉,但是我最后还是转接了。因为我要接待这样的父母,首先要治愈自己内心的创伤,有关父母强势、操控带给我的创伤。

父母和咨询师是一样的,只有治愈了自己内心的创伤,才能真正地看到对方。

其实花老师这样的家长们自己内心充满创伤和自卑、矛盾、不确定,在这种状态下是无法做好其他角色的。比如上面例子中的父母,他们严格掌控儿子的言行,必须让儿子听他们的,却又责备他没有主见。这是完全的自相矛盾。心理学上说,孩子的真正成长是从他“背叛”父母那一刻开始的。

花家长们觉得孩子必须听家长的,不听就是“叛逆”,等孩子长大了呢,又谴责他没有主见。看看,怎么做都是不对!这是典型的自相矛盾、分裂。

所以说到底,父母自己先要成长,先要整合自己内心分裂的部分,世上任何事情都是铜板的正反两面:各有利弊。

想马儿不吃草,又想马儿跑得快;想孩子听话,又希望他有主见;想老公天天陪自己,又想老公诧叱风云,赚大钱;想妻子温柔贤惠天天服侍家人,又想妻子时尚漂亮、能干、高收入,这是不可能的:想得美!做梦去吧!金无足金,人无完人,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和人。看清事物的本质,是我们走向平和、成熟的第一步。

如果把树根比作父母,把枝叶比作孩子,那我们说,树根滋养了,树叶才能繁茂昌盛呢?还是不管树根枯萎,只管浇灌枝叶?

异曲同工,作为父母只有自己成长了,优秀了,我们的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在这样的氛围里同化、熏陶、习得,成为优秀的人。

把“不叛逆的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改成“没有主见的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才是严谨,可推敲的。

最后想说,作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我们是允许他人有不同意见,不同见解。只分析,不抨击,不道德评判,不定论。是客观。

解读认为孩子“叛逆”的父母心理密码

作者介绍:

富晓红,少儿心理咨询师、《校长传媒》专栏撰稿人、国家级形体教练、瑜伽教练、高级形象礼仪指导老师,从事教学23年来积累了大量教学经验,每一次的教学都是一次实践,如何和学生沟通,如何说话,选择什么时机说话,都成了不断研究的课题。终极目标就是帮助自己和更多的家长和学生走上更幸福的路。

本文为富晓红老师原创投稿

解读认为孩子“叛逆”的父母心理密码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2762.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