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怎么办,父母该如何教育

孩子叛逆怎么办?对于叛逆的孩子该如何教育?如何去引导孩子叛逆?

孩子叛逆分为三个阶段2.5-3岁的幼儿期、8-9岁的儿童期以及13-15岁的少年期。从2.5-15岁,我们是否不解:孩子为什么喜欢变着花样扔东西,父母们是否明白背后的奥秘?孩子与父母对着干,真的是想要唱反调吗?;叛逆期的孩子突然变得注重外表,是因为恋爱还是什么原因?其实你不知道孩子有时候会觉得家长幼稚、庸俗。

那么孩子叛逆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孩子叛逆期身体、大脑发生了哪些变化?对于孩子叛逆,家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这篇文章由浅入深一一告诉你,孩子叛逆怎么办?父母又该如何与叛逆期的孩子相处?如何教育叛逆期的孩子?

在教育孩子之前,我们要明白叛逆的心理原因

自我意识增长

婴儿期的孩子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不能区分自己和外界,对他来说,自己和母亲和世界是一体的。到两岁左右,孩子会明确意识到“我”的存在,开始思考:我是谁,我要干什么,他会学习将自己和世界区分开,思考:哪些是我的,哪些不是我的。

孩子的学习和思考过程和成人不同,成人多通过思维去学习,孩子则通过实际的行动去学习,这种学习的过程,在成人看来就是“孩子叛逆”的表现。

案例:隔壁的哥哥刚买了新的小汽车,妹妹也想玩,但哥哥一边大声说“这是我的”,一边躲着妹妹,不跟妹妹玩,无论妈妈怎么劝都不肯放手。

分析:这是典型的孩子叛逆期“自我意识”成长现象,和自私没有任何关系,每个孩子都必须经过这个孩子叛逆的阶段。这个阶段直接关系着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和独立。

孩子叛逆怎么办,父母该如何教育

探索“我”的力量

孩子产生自我意识后,必然会对“我”的能力感到好奇。因此孩子会通过各种方式去探索自己能做什么,自己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对别人产生什么影响。

由于破坏比建设更容易,而孩子能力不够,因此孩子通常是通过破坏性行为来判断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通过建设性行为。同时,由于孩子语言能力尚不发达,还不懂得通过语言来社交,因此这一时期的孩子在与人交往中会有一定程度的攻击性行为,并且会非常乐于观察他的攻击所带来的效果,以此判断他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和对他人的影响。

案例:孩子最近喜欢变着花样扔东西,从高处往下扔玩具,扔塑料瓶铁瓶等各种材质的东西,或者是把玩具扔到沙发下面、椅子下面等各种地方,弄的越糟糕反而越高兴。父母来阻止,反而更加兴奋,加倍扔东西。

分析:孩子通过扔东西来判断他的力量和准头,判断哪些东西会扔坏,扔东西的结果,改变了家里整洁的环境,同时引起了父母的关注和阻止,这些都使孩子认识到,他的行为对世界产生了影响,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影响越大,孩子就越有成就感。

孩子叛逆怎么办,父母该如何教育

矛盾的亲子关系

孩子在自我意识成长的过程中,必将经过一个矛盾的阶段:一方面,他渴望独立,摆脱父母的控制,另一方面,在生活上情感上又对父母有着依赖。

这种矛盾的状况会造成:孩子比之前更粘父母,害怕父母离开,同时又会不断挑战父母的权威,和父母唱反调。这是因为孩子的“自我”尚未真正建立,在独立和依赖之间来回游荡。在孩子未来的成长过程中,这一现象还会不断反复,孩子未来究竟能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父母的态度是这场拉锯战的关键因素。

案例:原本吃饭习惯很好的孩子,最近突然不吃饭了,妈妈越是让她吃,她就越不吃,还跳下饭桌玩去了。最后软硬兼施,孩子坐在妈妈怀里,终于吃完了。

分析:原本规定好并且互相遵守的吃饭习惯,孩子故意打破,从中获得了挑战父母的快乐,最后妈妈妥协,同意孩子坐在怀里吃饭,一方面使得孩子感到胜利,另一方面又满足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孩子的情绪得到了暂时的满足,但“自我”的独立却未得到满足。

探索世界运行的规则

当孩子开始区分世界和自己是不同的,孩子就会对世界是什么感到好奇。这种好奇已经超过了婴儿时期“认知世界”的阶段,而进入了“为什么”阶段。这一时期的孩子化身“问题孩子”,每天会问出无数个“为什么”,这是孩子在学习各个事物背后的规律。

这一时期的孩子还会通过行动去探索世界如何运转。他通过不断的挑战规则,来学习哪些规则是不能变的,哪些规则是可以变的,那么孩子挑战规则的行为就是所谓的“孩子叛逆”。

这一阶段对孩子认识社会、培养孩子安全感是至关重要的。

案例:孩子每天有半个小时的动画片时间,最近,看完规定的动画片之后,孩子总会提出相同的要求:我还要看小鹿斑比。平时总会为了这个问题争执一番,终于在一个周末的晚上,妈妈同意孩子多看一集小鹿斑比,但孩子听了,也不看小鹿斑比,却平静的玩别的了。

分析:孩子并不是真的要看小鹿斑比,她只是想了解“半小时动画时间”这个规则能不能打破。妈妈同意之后,她认识到这个规则妈妈有权修改。目的已经达到,当然也不需要再看小鹿斑比。

不懂得辨别与处理情绪

随着孩子逐渐成长,接触外界越多,各种“意外”情况越多,孩子的情绪也越来越多样。但情绪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善于具象思维的孩子难以理解抽象的东西。他们会对这些心理变化感到迷茫、害怕、抗拒,而由于年龄所限,只会通过哭闹这种单一渠道来宣泄。在成人看来,孩子的表现就像歇斯底里的无理取闹,即孩子叛逆。在这一阶段,父母应当无条件接受孩子的各种情绪,帮助和引导孩子认识各种不同的情绪,并教给孩子如何处理情绪。

案例:孩子提出“我要去游乐园玩”,但今天下雨,所以妈妈不能带孩子去玩,于是孩子大哭大闹,半小时都不能停歇,拼命要求去游乐园玩。

分析:2岁左右的孩子刚刚产生自我意识,但还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以为“我”就是一切,“我”是万能的,所以一旦遭到挫折或者拒绝,就会产生失败感。孩子愤怒并不是因为不能出去玩,而是因为感到失败。但孩子本身不懂得分辨,更不懂得用言语表达,只能通过哭闹的行为来宣泄。这一阶段对未来孩子的情绪管理有着关键影响,并且会直接影响孩子和父母的亲近程度。

然后我们了解一下孩子叛逆期的生理原因

大脑变化——前额叶片逐渐成熟

发育不全,问题频出

总得来说,自从步入青少年阶段,孩子的大脑又会发生一轮类似于婴幼儿时期的关键发育。也就是说,13或14岁时,孩子的大脑发育其实只完成了80%,需要在青春期加足马力修补完全。

这些孩子的大脑中,发育最不完善的地方,在于前额叶片。前额叶片,就是大脑中控制理智、智慧、推理、计划、控制冲动、进行思考的部位。这个部位将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也是人一生中变化最大的部位,直到25-30岁才会发育成熟。

孩子叛逆怎么办,父母该如何教育

前额叶片的不成熟,就会导致青少年频繁出现以下行为表现:

A.情绪化、自我主义、不为他人考虑;

B.热爱冒险、寻求刺激、不计后果;

C.看重朋友胜过父母、重视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

D.容易学坏、上瘾;

E.喜欢熬夜、睡懒觉;

F.一心多用,爱忘事、注意力难以集中等。

所以当孩子有以上表现时,只是孩子叛逆的正常表现,先别忙着数落他们,而是需要正确思考“孩子叛逆家长应该怎么办”,因为这些是大脑发育的正常进程。

我们已经知道,压力会极大程度抑制大脑正常发育,所以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态度、行为,直接影响孩子此后的大脑、心理健康程度。因此,父母为青春期孩子持续提供温暖的支持,稳定的生活环境,以及充足的耐心,依旧十分必要。

当然也可以想见,对青春期孩子时刻保持耐心非常不易,其倔强、不讲理和情绪化程度,总是让家长恨不得一巴掌糊上去。

但有时候,他们的叛逆和反对,就像2岁时初步拥有自我意识的孩子一样,实际上是在试探边界、考察父母包容度,需要家长压住怒火、静观其变,方能因势利导、掌控全局。而不由分说的一巴掌,通常会在打出仇恨的同时,浇灭亲情,得不偿失。

高速发育,日渐“智能”

虽然前额叶片此时还不成熟,但会在青春期阶段得到飞速发展,而这种发展,是通过前额叶中的大脑灰质减少来实现的。这种灰质的减少,并非意味着青少年大脑变笨,反而意味着他们更加“智能”了,因为大脑灰质中用不到的神经突触,被淘汰殆尽,换之以更加高效的神经突触。

也就是说,青少年想问题更加抽象化、逻辑化了,他们经历一段时间的无脑行为,就会开始慢慢变得理智,推理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增强,批判性思维发展、归纳概括能力增强,更加理解他人、懂得换位思考,也会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和人生目标。

这样看来,青春期时期,孩子会经历从“不懂事到懂事”这般天壤地别的剧变,这对孩子自己和父母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孩子不懂事,正是孩子叛逆应有的表现,也是大脑告诉发育的表现,此时面对孩子叛逆怎么办?这需要家长在孩子大脑正在成熟的过程中,给予耐心和包容,等待他们自行发育好。

孩子叛逆怎么办,父母该如何教育

自我意识,突飞猛进

孩子大脑中前额叶片的逐渐成熟,除了会让他们逐渐懂事,还能帮他们的自我意识变得更强。这是因为他们大脑中,关于自我的部分也会随之快速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一进入青春期就会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显得非常“有主意”,又很固执地坚持己见、事事反对父母的原因,也就表现为孩子叛逆。

他们就和2岁的孩子一样,一旦自我意识进一步萌发,就必须通过自行探索、争取独立自治,以及不断犯错来试探自己能力边界的方式,来建立一种对自己身份和定位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认知。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同感,无论你让孩子做什么,他们都会先通过反对来表明自己独立的态度,并要求你不要插手他的生活,让他自己为自己做主。他们总是想和你证明,“我是个大人了,我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如果父母逼得越紧,孩子就越发与父母疏远。

其实,固执要求独立的孩子,只是正在经历一段自我概念、身份意识逐渐觉醒的阶段。他们内心蠢蠢欲动的愤怒、迷惘和郁闷,连自己都不知道是从何而起。

除了孩子会要求自治,青春期的他们,也会变得深沉而老成,似是总有思考不完的问题,却不愿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困惑。

实际上,自我意识正在发展的孩子,其实正在进行重大的哲学问题思考——我究竟是谁,我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怎样才能成为那样的人。

所以也可以说,青春期就是一番自我探索的挣扎时期,也是必然经历的“身份危机”阶段,父母感觉走不进孩子的心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这个阶段有迷茫、有黑暗,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

如果一个孩子在此时认真思考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那么对于他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

那么,孩子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发展自我意识的呢?

一个人发展出自我意识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来自于对自我性格、人生理想、未来目标的自行探索,这种方式决定了青少年对“独特性、独立性”的追求;另一种是来源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而这种方式,则决定了青少年时刻都在追求融入同龄人群体的“从众性”。

关于前者,可以这样理解。

当孩子们在婴儿和童年时期,做惯了父母的乖宝宝,进入青春期时,他们大脑深处关于自我意识、自我反省的部位开始被激活,抽象思考能力初步具备,于是就会开始质疑父母往日对他们的定义,也更希望通过自己,想清楚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个发育过程中,孩子会在飞速发展的大脑中,构想出无数种未来的可能性,想象自己可能所做的职业,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所成的家庭。这种天马行空的思考,会让孩子们希望自己与众不同,最好是周围人中最独特的一个。

所以他们会时时刻刻追求和别人不一样,而在青少年中期,这种对独特性的追求,会达到一个顶峰。

这样看来,青春期的少年少女,他们思考人生的广度和深度,或许还会比庸庸碌碌的成年人还要更深刻。哲学的三大终极问题,都被十几岁的他们给想了个遍,也难怪父母无法理解孩子内心的挣扎。

当父母喋喋不休时,或许正在思考人生问题的他们,内心还在嘲讽“你们这些思想肤浅的凡夫俗子”呢。

而关于形成自我意识的第二种方式,即通过他人的看法和评价,来确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也是青少年注重自己形象、极其在意他人看法的原因。

和小孩子注重父母眼中的自己不同,青少年非常注重同龄人眼中的自我形象,也更希望得到同龄人的认同,融入自己认同的同龄人群体。与其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他们更在意同学是否喜欢自己。

因此,他们会花更多时间与朋友在一起,而和父母度过的时间,则少之又少。

相信家长们也会有同感,一到初中,孩子们就会非常喜欢和同学朋友出去玩,哪怕交了恶习缠身的狐朋狗友,他们的怂恿和教唆,似乎也比父母的谆谆教诲有吸引力。因此,很多孩子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走上歧途,而同龄人对孩子的影响,也从此时开始大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说到这里,父母、同龄人、社会和生活环境,究竟谁对孩子的影响最大?

这可能需要分阶段来看。

婴幼儿和童年时期,因为孩子最多的时间与父母度过,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比重最大,而此时的家庭环境、周围环境、同龄人影响的程度次之。

而等孩子进入学校,同龄人的影响开始增加,直到青春期,孩子主动疏离父母、渴望融入同龄人的时段,同龄人的影响大于父母。

但这是否说明,父母在孩子叛逆怎么办呢?就要放手不管?

当然不是,各种研究都显示,青春期的孩子,也正如幼年的孩子一样,大脑敏感、情感丰富,需求也不少,他们做各种各样混账事来试探父母是否爱自己,也会通过各种怪异行为,来为青春期时的迷茫和焦虑找到宣泄口。

因此,亲子关系依然很重要。

各种研究证实,温暖、健康的家庭关系,还能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积极的自我认同,知道父母永远站在自己身后,从而以轻松自如、一往无前的态度去探索自我,最终也会获得更好的结果,比如更好的成绩、更少的行为问题,同时免受坏朋友影响。

而如果父母不理解孩子的需求,反而因为他们的行为而进行责骂、疏离甚至侮辱,极少给予支持,那么会让他们感到自己被父母拒绝。这会在他们探索自我身份、为自己进行定位的时候,造成非常糟糕又深远的影响。

他们会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因此也就缺乏自信,形成畸形、消极的自我身份认同,学业上自暴自弃、交友上放任自我,还会因为大脑此时的敏感,而有更大的几率患上抑郁。

因此,从青少年对自我认同的探索和追求过程来说,他们是一个复杂又可爱的矛盾体。既希望特立独行,又希望融入同龄人;既主动和父母疏离,又在内心渴望被父母接纳和包容。

所以,父母最好在孩子青春期时,扮演“风筝人”的角色。也就是,既允许孩子进行一定距离的自行探索,又能在危险的时候及时拽回他们,还得在孩子需要依靠和倾吐的时候,坚定地站在他们身后。

说实话,这也不容易,分分钟考察父母的情绪体察、自我控制和敏锐观察能力。

身体变化——开始极其在意外表

孩子对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的探索,不止是来源于大脑的特定区域的发育,也与他们青春期的身体外貌变化有关。

因为这个时候,青少年是通过成绩、外表、体育、社会关系、性格品质来评价自己的。其中,外表是对于青少年自尊形成最重要的部分,形象也是孩子自我认同的组成要素,尤其是女孩子。所以,这时候的孩子,往往会出现对身体形象、同龄人评价的过分在意。

比如,女孩子开始发胖、月经来临,荷尔蒙水平变化,胸部发育、阴部出现毛发,皮肤油脂分泌增加、变得粗糙、出现粉刺;男孩身高猛增、睾丸和阴茎发育、声带变粗、皮肤变差,胃口变好等等。

面对变化,女孩们会花很多时间照镜子,嫌自己胖,恨自己丑。而大脑发展不全,又使得她们控制情绪能力不佳,因此抱怨父母把自己生得太丑,也会时常发生。

同时,她们会关注如何将自己打扮得更漂亮、更吸引人,并可能会大胆尝试不同的着装,希望拥有独特的时尚风格,以契合自己“独特性”的诉求,但她们又希望和自己喜欢的同龄人保持风格相似,也凸显了她们“渴望融入群体”的矛盾心理。

所以家长可能会发觉,自己女儿会开始模仿自己某个同学,或时尚明星的打扮方式,有时候也会用力过猛,让人啼笑皆非。

孩子逆反心理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自主逆反:如果家长在对待孩子时过分地运用控制手段,使孩子感到自己的行动自由受到威胁,这时,他们就有可能拒绝办本来愿意办的事,甚至故意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这种现象就是自主逆反。

平衡逆反:当家长与孩子之间情绪比较对立时,即使家长所持的立场、观点与孩子一致,孩子也可能产生抵制甚至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家长的不合拍,从而维持心理平衡,这就是平衡逆反。

信度逆反:家长的所作所为随时随地都受到孩子严格的监督,倘若家长本人的行为举止与他平时所作的宣传教育相悖,就会造成孩子对家长教师的不信任态度,这就是信度逆反。

情境逆反:在特定的机会、场合,孩子有不同的“心理热点”,处于一种不同的情感和情绪状态,如果家长不顾及孩子当时处的情境,就会诱发孩子的情感障碍,使孩子紧闭心扉,对家长的教育采取排斥的态度,拒绝接受本来可以接受的东西,这就是情境逆反。

超限逆反:这是由于教育的容量过大、时间过长,或者教育内容机械地、无时间间隔地重复而产生的一种逆反态度。

禁果逆反:人们往往有一种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说明可能为人们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禁止本身就会引起假设、推测,反而常常诱使人们产生好奇并引起探反射,产生与禁止相悖的意向,这就是禁果逆反。

归因逆反:假如孩子了解大人行为的动机不是利他而是另有所图时就会产生心理对抗,这就是归因逆反。

评定逆反:这是一种因大人与孩子之间评定差距过大而导致的逆向反应。大人在教育孩子时,过分渲染、夸大其词等都可能诱发孩子产生这种逆反反应。

投射逆反:大人把工作成败的原因主观地集中到少数对象身上,撇开与此有关的其他因素而引起的逆反态度,这是投射逆反。

那么对于孩子叛逆怎么办呢?

孩子叛逆怎么办?如何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相处、如何教育青春叛逆期的孩子?

允许孩子犯错

宽容的对待孩子,原谅孩子的错误;

了解孩子,做高明的父母,学会倾听,融入孩子的世界

孩子叛逆一半来源于与父母的代沟,他们认为父母总是批判自己追求的兴趣,比如动漫明星、电子游戏等。身为父母,不妨融入这叛逆孩子到底世界,不要因为怕孩子的兴趣影响他的功课而厉声禁止,而是跟孩子讨论下他们喜欢的电子游戏、动漫明星,在融洽的讨论中再适时以合理的方式提醒孩子什么是该学的,什么是不该学的。

着重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发展;

非智力因素的内容,由于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对学习活动起着起动、导向、维持和强化作用的个性心理,因此,心理学家们把那些个性心理作为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内容。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内容有:

1.兴趣与爱好;

2.愉快的情绪、对事业的热情;

3.对挫折的忍受性与意志力;

4.活泼的性格、宽阔的胸怀;

5.自信心与好强心;

6.远大的理想与目标;

7.高抱负;

8.焦虑。

别与青春期孩子较劲,作好孩子成长航程中的舵手,放手但不放纵,让孩子去寻找自己,找到的才是自己;

帮孩子养成好习惯;

坚决杜绝揭孩子短的行为,不能放纵自己用错误行为应对孩子的无知犯的错误.

引导孩子制定自己的行动计划,父母不包办代替.

引导孩子思考自己的活动方式,父母不指手划脚.

引导孩子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父母不急于求成.

引导孩子正视自己行为的后果,父母不怨天忧人.

引导孩子反思自己存在的缺点,父母不唠叨夸大.

引导孩子迎接自己未来的挑战,父母不担忧顾虑.

那么对青春期孩子,家庭教育最忌讳的是?

消极评价,无情斥责,无端猜疑,无理苛求,空洞说教,自私溺爱.

放手不是放纵,而是积极的约束,不把中学生看成小孩子,给他锻炼的机会.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要多加思考,采用科学的方法,行之有效的解决他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多关心孩子在学校的情形,但不要让孩子有“家长和老师串通一气”的感觉,而产生叛逆。

在与孩子接触时,尽可能多找孩子的优点,并多鼓励,减少孩子对大人的抗拒心理。

不要在和孩子交流时总以学习成绩为滑梯,这样只会让孩子有心理压力怀疑您的“诚意”。

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多跟孩子在一起玩耍,吃饭,郊游、旅行与孩子多一些亲子活动,让自己多了解孩子一些,成为孩子的好朋友。

多跟孩子的老师或其他学生家长一起交流,沟通,看看他们教育孩子有什么好的想法跟正确的方式。

下放权力给孩子

我们大人在作家庭内部事务的决策时,不妨也邀请他们加入进来,听听他的想法。一来让他们感受到他们是家里的一员,正确的意见被采纳,取得我们认同,也是一种生活锻炼和学习。二来,让他们感受一下大人的压力,感受与大人的意见相比较,就会考虑全面和成熟很多。

千万不要当众羞辱、打骂孩子,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也忌讳要动辄说:我拿你没办法,拿你送人我不要你了,我不认你这个逆子,后悔剩下你等。

做好榜样作用

孩子小时候父母教育的方式,往往就是孩子未来的应对同伴的方式。最终也会变成他应对所有人的方式。尽可能少的做出情绪失控的榜样。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2929.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