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早恋家长到底在怕什么

孩子早恋家长到底在怕什么

“孩子这阵子不大对劲啊。”妈妈忧心忡忡地对爸爸说。

“咦,怎么了?”

“你看……”

每天早上对着镜子要多照两分钟,每个周末都要“去奶茶店写作业”,书包里好像还出现过粉红色的信封……

爸妈交换了一个眼神:糟了,这孩子早恋了吧!该怎么办才好?

孩子早恋家长到底在怕什么

“早恋”是真早吗

孩子早恋家长到底在怕什么

“早恋”,多早算早?有心理学者把早恋定义为14岁以前的青少年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恋情现象。一般来说,家长会觉得上大学前有恋爱萌芽就是早恋,尤其是为考上好大学,学习负担重,岂能把心思放别处?

但是这真的是“早了”吗?青少年时期,人的生理和心理社会等方面会有飞速发展,尤其是生理成熟、性意识觉醒,如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分泌更多的激素,性器官的发育更迅速;青少年在心理上也随之产生急剧变化。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青少年生长发育速度也变得更快,不仅在青春期有提前趋势,心理发展、接触他人和世界的机会也随着互联网信息传递的发达而更多。

在内部性特征的动力作用下,加之外部环境刺激,青春期性意识逐渐觉醒,对异性好奇心不断加强,产生好感很正常。

所以,“早恋”的“早”字也许并不恰当,它隐含“太早了”的意思,是含批判性的。认识到“早恋”并不早,而是青春期的孩子可能会出现的正常现象,是正确面对它的第一步。

“早恋”是真恋吗

孩子早恋家长到底在怕什么

埃里克森认为,18岁以前的青少年还没有真正面临“亲密关系”,但此时他们最重要的问题是自我角色的混乱。一方面,本能冲动高涨,另一方面会面临各种新的社会要求。要求和本能产生冲突,就会感到困扰和混乱:我到底是怎样的人呢?该成为怎样的人呢?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认同自己及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此时,恋爱也许是树立形象的一种方法。

不过,这也不能一概而论。想起同桌女生就脸红心跳,想起学霸“男神”就更加兴奋,路过球场忍不住多看一会运动健将……这些单纯的情感萌芽,最初是无关虚荣心的。

斯滕伯格认为,真正的爱需要三个基本成分:激情、亲密和承诺。一天见不着就心神不宁,每时每刻都仿佛沉浸在强烈的心动情绪里,这是激情;每天一起上学放学,有对方陪着就很安心,这种温暖体验是亲密;约定一起考一所学校,甚至约定今后的几十年后都要一起生活,这种维持关系的决定是承诺。

激情是“热烈”的,亲密是“温暖”的,承诺是“冷静”的;三者缺少任何一个,“爱”都可能难以长久。青少年的恋爱是哪一种、有哪些元素呢?家长需要先把这个问题弄清楚,才能知道该怎么应对。

孩子早恋家长到底在怕什么

爱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在家长给孩子足够的关怀温暖、合适的约束管理时,他们也会表现出更多的“早恋”行为,但此时,他们对“早恋”的认知更趋于正确、恰当,不易陷入不健康的沉溺或痴迷,也更不会以此为炫耀的资本。

平日里一点一滴会对孩子的恋爱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不想让他们陷入不健康亲密关系中,就要从细微做起,除了设定恰当的约束,更要给他们温暖和爱。

但如果不够健康的“早恋”发生了,比如孩子喜欢的人对孩子并不好,或者这段恋爱关系耗费了太多时间精力,还有什么补救办法吗?

简单粗暴的禁止命令显然会让孩子更受伤害。家长常对孩子说:你长再大都是爸妈眼里的小孩。这句话一方面带给孩子温暖,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不良沟通模式。孩子的认知、情绪能力、自我意识等都不断发展,逐渐不再是什么都需要父母指引的小朋友,也想从成人的角度对某件事发表评论,家长要把他们平等看待。

保持“与一个平等的人对话”的心态后,家长要跟孩子怎样聊这个问题呢?家长一定要做孩子的后盾,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立面。许多家长往往能有这样的初心,但聊起孩子的事情时,却会忍不住开始指责孩子。

首先看两种说法:“你这样做是不恰当的”和“你这个人真过分”。很多人会把一个人一次表现出的不好的行为过分概括化到了“他是一个不好的人”,其实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当这种不合理信念指向对象是他人时,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他很坏、一无是处等,会导致一味地责备他人,以致产生敌意和愤怒等。

心理治疗中有一种技术叫外化问题,是指在咨询与治疗时,引导将人与问题分开,人一旦被贴上了负面的标签,面对问题的意愿与能力就会减弱;在跟孩子聊恋爱时,如果家长指责孩子“你是一个令人失望的孩子”,这个标签很可能让孩子觉得“既然我已经是这样的人了,那我再做出令人失望的行为也没关系”。也就是说,家长需要意识到:这时,对立的是我和孩子在恋爱问题上的态度,而不是我和孩子的对立。

所以,家长要就事论事,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尽量不要说“你这个孩子有问题”。

总之,孩子出现恋爱萌芽,家长慌是正常的;但也要意识到,孩子这样做也是正常的。认真对待孩子,好好跟他们聊天,引导这个萌芽给孩子留下美好印记

编辑|栾兆琳

校对|荆伟龙

文字BY: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殷锦绣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2UBOGIGB】获取授权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4811.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