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成才经验——喜好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6至14岁的时候学过拉小提琴,但没遇见一个好老师,进步不大,后来他爱上了莫扎特的奏鸣曲,激起了他对音乐的真正热情,在心中产生了一种要把优美的乐曲表达出来的强烈愿望,而这种愿望逼着他自觉地去努力提升演奏方法。终于,他成了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手。爱因斯坦概括这段体验时说:“我觉得,对所有来讲,只有喜好才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成才经验——喜好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喜好居然具备这样神奇的用途,它到底是什么呢?心理学上往往把喜好概念为,大家对某种事物具备浓厚的兴趣所引起的一种积极活动倾向,它是好奇心的进一步进步。

在日常,大家常常对兴趣和喜好包含的意义不加区分。实则二者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喜好是兴趣的进一步深化,它所体现出来的接触、认识或探究某种事物的欲望比一般意义上的兴趣更为强烈,而且更为要紧的是,喜好一直和人积极主动地从事有关的实质活动相联系。例如,喜好音乐的人,不仅仅是对音乐感兴趣,而且还有从事音乐活动的倾向;或者对某种乐器爱不释手,常常演奏,或者常常训练唱歌,或者常常创作乐曲和歌曲等等。又如,有些人只不过喜欢观看或谈论足球比赛,但自己不喜欢踢足球,大家只能说该人对足球感兴趣;而不可以说他喜好足球,倘若他一个人常踢足球,大家才能说他对足球有喜好。可能还能如此说,兴趣是喜好的首要条件,对某物有喜好,就肯定对某物感兴趣,但对某物感兴趣,并不肯定对某物有喜好。只有当兴趣继而进步成为从事实质活动的倾向时,兴趣才变成喜好。譬如,一个人当初只喜欢看其他人钓鱼,可以说他对钓鱼产生了兴趣;后来,他一个人也跃跃欲试,遂携带鱼杆和鱼饵跟其他人一样坐在河塘边垂钓。久而久之他爱上了钓鱼,一有空就携带鱼杆、鱼饵去河塘边垂钓。这个时候,大家才说,这个人喜好钓鱼。

大家已对喜好包含的意义知道一些,下面谈谈喜好为何能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常识的增长,技术的提升与做出新的收获,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们统统要经过学习、练习与探索等活动,而且这些活动往往是长期的、艰苦的。喜好恰恰是和活动紧密相连的积极的倾向性。对活动有了喜好,活动就变成了一种乐趣,因而不需要强迫和督促,他一个人就会自觉地、主动地去从事这些活动,即使这些活动本身的内容是艰难的或枯燥无味的。很大一部分人所以可以通过刻苦地自学走上成才的道路,就在于找到了“喜好”这位最好的老师。国际飞行理论的奠基人齐奥尔科夫斯基,蒸气机年代的创始人瓦特,电器年代的领导人富兰克林,对电磁学做出了伟大贡献的法拉第,“创造大王”爱迪生,苏联作家高尔基等世界名人都是由于先有了喜好而通过自学走向成功的。

喜好还可以促进“后进生”成为天才。很多科学家小时候学习库绩并不好,有些甚至被老师、家长讥讽或辱骂过,可是这些学习非常糟糕的孩子,后来却一鸣惊人,对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例如,被老师骂为“笨孩子”的学生希尔伯特,后来成了世界著名的数学家;被老师骂为“笨蛋”的牛顿,后来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被老师斥为“永远出息不了的人”,后来却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人将来的进步,都必不可少喜好这一重要原因。

喜好,不只对小时候学习成绩差或自学成才的孩子有促进用途,而且对受过系统教育或在学校学习成绩全优的人也同样有促进用途。例如,被评为十九世纪最后一个全能物理学家的费米,从入小学起学习成绩一贯出色,1938年他因发现了慢中子诱导人工衰变现象,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人在读小学、中学、大学时,一直是学校的高才生,后来也获得了诺贝尔奖金。热爱科学,使费米、居里夫人及其他所有科学家自觉地学习,主动地创造,热爱科学,使他们努力奋斗,终生不渝。

目前的爸妈犯愁的问题无非是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或是某项技术学不好等等。为什么大家不去向“喜好”这位最好的老师求教?其实,只须了解了孩子的兴趣所在,将其良性进步成孩子的喜好,何愁孩子成不了才呢?

延伸阅读:

直接兴趣:塞尚手中的画笔到底有什么魔力?

兴趣对培养孩子好习惯有着要紧意义

培养兴趣,使孩子的学习从自发走向自觉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8655.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