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成瘾被列为了精神疾病,这病怎么治?

【核心提示】

日前,世界卫生组织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正式将游戏成瘾列为“精神疾病”,将于2022年1月正式生效。消息一出,引发广泛热议。

如今互联网与智能手机几乎无处不在,网络游戏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部分青少年的上网成瘾,也早已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株洲青少年的网瘾情况怎样?将游戏上瘾列为精神疾病,大家怎么看?对这种修订,精神专科的医学专家又有怎样的解读?

游戏成瘾被列为了精神疾病,这病怎么治?

游戏成瘾的青少年,人数增加且低龄化

在市妇幼保健院心理咨询师卢文军看来,游戏成瘾,尤其是青少年的网瘾问题,需要再次呼吁社会引起重视了。

最近,17岁的少年小邓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了卢文军的诊室。小邓低着头,显得挺不高兴,也不愿意到这来,他的妈妈则眉头紧锁,一边叹气一边介绍儿子的情况。

小邓今年读高二,每天要玩五六个小时的手机游戏,成绩也从班里中上的水平直线下降。妈妈忙于工作,无暇管他,直到因为一次罚站,小邓竟推搡校长,学校通知把妈妈孩子带回家,她才知道儿子的网瘾已这么严重。

可当小邓的父母禁止他玩游戏,小邓歇斯底里地进行反抗,甚至出现割腕等自残行为。

这样的案例,卢文军已见惯不怪。她告诉记者,前几天就有个16岁的男孩,因为继母不准他玩手机游戏,他竟反锁卧室门试图自杀,所幸被及时救下。

卢文军直言,她接诊的对象,虽然也有因上网成瘾丢掉工作、变得沉沦的成年人,但主要还是青少年。据她观察,近年来游戏成瘾的青少年数量在增加,每年她接诊的200多名青少年对象里,“有网瘾问题的占四成。”

卢文军的观察也有来自行业报告的数据佐证。

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伽马数据联合发布的《2018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游戏用户规模达6.26亿人,青少年成为网络游戏的主力用户之一。

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青少年网络行为调查报告》,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率约为10%,13岁到17岁青少年为高发群体,孩子们接触网络的年龄越来越低。

卢文军接诊对象里,年龄最小的才5岁。由于父母没时间带,孩子一闹就给手机让他玩游戏,这孩子对手机游戏已形成深度依赖。

游戏成瘾的病根,有时在游戏之外

从相关调查来看,支持将游戏成瘾列为精神疾病的人挺多。

近日,有媒体对此专门做了调查,3000多名网友的投票显示,赞同将游戏障碍列为疾病的超过七成;23.7%的网友认为此举有助于减少“网瘾少年”;78%的网友认为,家属需为游戏成瘾的成年人寻求治疗。

承认游戏成瘾问题不容忽视是一回事,接受游戏成瘾与精神疾病挂钩则是另一回事。

6月23日,记者走访天元区的几家网吧,发现游戏玩家普遍把它当“段子”用于调侃。

27岁的小陈说,玩游戏时他会笑骂队友“病得不轻”,在现实生活中,他质疑把游戏成瘾列入疾病的做法。在他看来,不少人和他一样,用游戏释放各种压力,有所节制就无可厚非,一旦被扣上“精神病”这顶帽子,会引来更多偏见与歧视。

株洲市电竞协会副会长仇俊表示,沉溺于游戏当然不好,“适度玩游戏并没害处。”他强调,游戏本身具备娱乐以及竞技两种功能属性,对游戏成瘾被列为精神疾病,他认为不能单纯用好坏对错来评判,“从游戏本身、年轻人自我管理、社会影响等不同角度,会得出不同结论。”

精神科专家、市三医院心身康复科主任赵烨勋则提醒,游戏成瘾又称“游戏障碍”,新版《国际疾病分类》将其列入精神疾病范畴,不等于老百姓平时指代“神经不正常”的“精神病”,而类似于酒瘾、毒瘾等成瘾行为。“大家切忌泛化地理解,需科学、理性地认识。”

赵烨勋指出,游戏成瘾的症状包括三个方面:不断增加游戏时间,无节制地沉溺其中;明知影响正常生活却难以自拔,停下就难受,继续又感觉舒适;相关症状至少持续一年,症状严重时才可缩短观察期。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成瘾患者,他们科室收治的并不多。

赵烨勋和卢文军都强调,游戏成瘾的病根,有时在游戏之外。比如青少年的游戏成瘾,往往由于父母关爱缺失,或父母要求严苛甚至经常打骂,导致其成就感低、厌学,于是逃到游戏里填补空虚,通过游戏的升级奖励机制获取成就感。

游戏成瘾的关键在“成瘾”,而非“游戏”

上文被妈妈带去咨询的小邓,接受卢文军多次咨询后,慢慢好转。

卢文军说,和许多前来咨询的孩子一样,小邓沉迷游戏的根源在于家庭。父母疏于对他的关爱,却对他的成绩要求很高,一说到孩子,尽说缺点,想不到优点。

对此,卢文军提醒小邓的家长和老师,多发现小邓的长处并及时给予鼓励,引导小邓逐渐摆脱游戏,在现实生活与学习中建立自信与价值感。

咨询效果不错,小邓玩游戏的频率减少,成绩稳步上升。第十次前来咨询时,小邓还给卢文军送上了亲手做的午餐。

在赵烨勋看来,世卫组织将“游戏成瘾”认定为疾病,有望让相关诊疗更规范,更科学地制定诊疗方案。比如,相关诊疗应有细则,对游戏成瘾的报道要更细致、有效等。他还希望,借此能推动游戏成瘾的诊疗活动指定由医疗机构来进行,促进游戏成瘾者接受科学、规范的治疗,减少因施治不当产生的不良后果。

卢文军见过一些家长把孩子送去“戒网瘾学校”,结果适得其反,她指出,这是父母权威失效后,试图借助更大的强制力量改变孩子,那些地方是否具备诊疗资质存疑,此举还会进一步恶化亲子关系。她呼吁,“游戏障碍”被定性为疾病后,“要警惕不法分子大做文章,强化相应监管。”

仇俊则指出,游戏成瘾的关键在“成瘾”而非“游戏”,在不否认电竞产业发展成果的前提下,应该警惕其给年轻人尤其是未成年人带来的负面影响,游戏企业、平台需完善相关机制,避免青少年过度沉迷,营造健康发展环境。

“希望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及医护人员应形成合力,为青少年构筑起预防、诊治游戏上瘾的完善网络。”卢文军说。

对游戏成瘾,应以提前预防为主

赵烨勋介绍,现阶段尚无游戏成瘾的相关治疗与防治指南,针对游戏障碍需要采用综合干预措施,但重点在提前预防。

综合干预措施包括心理和行为矫正治疗及药物治疗等。心理干预可采用认识行为治疗,以增强患者的戒断动机、纠正认知歪曲、提高行为控制能力等,使患者能够建立正确的游戏使用模式。家庭干预也是其中最重要环节之一,改善家庭功能、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等有助于改变患者行为问题。

预防方面,首先父母要对孩子上网要保持警惕性和关注度,及时发现网络成瘾的早期症状。一旦孩子每天上网时间变长,上课也想着游戏,不让他玩游戏就出现一些暴力、情绪比较激动的行为,就要引起高度重视。

其次,家长要多带孩子参与户外活动,多培养兴趣爱好,培养他处理情绪的能力,或者也可学会反其道而行之,学习游戏的设计者,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最后,赵烨勋提醒,如果孩子游戏成瘾行为超出父母亲控制的范围,应及时带孩子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寻求帮助。“早发现、早治疗,家庭、学校、社会和医护人员共同携手,才能让青少年远离游戏障碍。”赵烨勋说。

【专家提醒】这类家庭,孩子更易游戏成瘾

第一类:母亲强势,父亲缺位,孩子几乎全由母亲教育。

第二类:父母都忙于工作,缺乏对孩子的关注。

第三类:父母亲本身关系较差,家庭氛围不好。

第四类:父母有网瘾,离不开手机,甚至玩游戏,导致孩子被“传染”。

【知多点】这些国家这样治网瘾

英国:2018年6月开设了第一家公立的网络成瘾诊所。

韩国:制定法律,禁止16岁以下青少年在午夜到早上6时之间玩网络游戏。

日本:游戏公司给软件设置了提醒功能,若玩家每个月游戏时间超过一定时限,就会收到游戏软件发出的提醒。

来源:株洲日报记者 李军

编辑:含璐

审核:罗攀

游戏成瘾被列为了精神疾病,这病怎么治?

游戏成瘾被列为了精神疾病,这病怎么治?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9162.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