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不可以缺失抗挫折教育

常有学生因考试失意、比赛折戟便选择极端行为逃避的报道,而且每每这时候,大家就会想到了抗挫折教育的缺失,这似乎有事后诸葛亮之嫌。好在,毕竟教育始终是进行时,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每一次深刻的反思——只要是真诚且会有行动跟进的,都无疑是一个让全社会都积极担当起抗挫折教育的契机。

教育要吃“五谷杂粮”,不能使受教育者“偏食”,体育是强健肌体骨骼,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强健心理骨骼,抗挫折教育就是给学生心理补钙。因此,抗挫折教育不是从发现问题的那一刻才有了必要性,而应该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始终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有备无患”是成长教育的原则,这也是强调全面发展的一个现实性理由。一个学生高考失意轻生,比赛失败放弃,成绩不理想就出走,并不是他的心理到了种种失意的时候才变得脆弱,一定是一直很脆弱的,只是之前没有遇上这样的挫折而已。如果一个人没有经历过抗挫折教育,没有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高考没有失意,以后走入社会遇到失意的事,仍然会逃避会走极端。

抗挫折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靠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完成,是不够的。笔者见到、听到很多一遇上点挫折困难就不知所措的孩子,造成这种情况,大都与家庭教育有关。一个学生在追逐时跑得太快,重重地撞到了一个二年级的小男孩。小男孩坐在地上,哭得昏天黑地;小男孩的旁边,是送他上学的奶奶,正陪着他一起哭。赶过来的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从孩子的嘴里问出个究竟来,因为他只是不停地哭。想扶他站起来试试,他总是盘着腿,不肯站起。班上的辅导员老师来了,他也问不出什么情况,只好一把抱起小男孩,上医院。包括CT在内的一番检查下来,结果没什么事,不过是摔痛了而已。不过是摔痛了而已,何故一个男孩子会哭得这样令人担心甚至揪心呢?细细想想,我们学校教育高呼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却只能任由孩子如此孱弱,如此自怜,连仅仅摔痛了也不能与人沟通说明情况。而且,这是个“小小男子汉”啊!还有一个读到六年级的男孩,高高的个子,竟然晚上还和父母睡一块儿,原因就是他胆小怕黑。在学校里,一遇上点困难,他第一反应是哭鼻子。老师经常利用一些契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对于这样的孩子几乎没有多大效果。

当然,还有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并没有重视过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这方面课程的缺失,其次是大家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考试成绩上——这一痼疾当然不是学校自身就有的,是教育病,更是社会病——根本没心思把抗挫折教育之类的事放在心上。有多少教师研究过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合适的年龄段策划适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加以实施呢?大多数教师真的遇上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无所适从的情况,要么是讲些不相关的励志故事,要么是说几句冠冕堂皇的鼓励之辞,要么是找同样不知所措的家长。还有那无底线的赏识,廉价的“你最棒”,无原则的“做自己”……大家做这些的时候,忘记了什么是挫折教育。我们没有研究过,也不肯把已有的研究成果拿来帮助自己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实,一失意就放弃,就走极端,或者将责任归到别人身上,是过度的自我中心的认知在作祟,而“去自我中心”的教育最合适的时机是7-12岁。孩子认识了自我和世界的关系,再在具体的挫折面前得到引导,不断历练,才能形成较强的抗挫折能力。我们现在恰恰忽视了这些比知识更重要的教育内容。

抗挫折教育还需要社会的积极参与。我们的传统思想是回避心理健康问题的,现在依然。怎样让社会意识到心理健康问题和穿衣吃饭一样是现实而正常的问题,还需要做很多实际工作。现在我们提起心理咨询师,还有很多人觉得陌生,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社会是需要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还需要拿出一些行动来。打造一支服务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社会工作队伍,吸纳高校学者、临床医师、一线咨询师等心理专家,以及社区工作者、青少年工作者、志愿者、家长代表等其他相关力量,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多个角度,强化社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力量,是势在必行的。

“为了孩子一切”的口号喊了很多年,培养“核心素养”更在纸上运动得轰轰烈烈,如果教育还只盯着考试成绩,还是洋洋自得地晒高考、中考甚至小学统考数据,心理健康教育就会一直被忽视,全面发展、核心素养就只能是空话。抗挫折教育,绝对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上,社会、学校、家庭要实实在在当做一个系统工程重视起来,一起积极行动起来。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12309.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