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8天、103个幼儿案例观察追踪……奶舅团队发现了制约1-3岁幼儿进步的十问题、十现象

一、奶舅是谁?奶舅的研究极其重要奶舅吴斌,专注幼儿(1-3岁)发展追踪研究,撰写并对外发布了国内首份幼儿发展报告《可改变的人们》,他的研究得到中国心理学界泰斗前辈、儿童领域资深专家,以及广大幼儿家长的一致好评!“吴斌关注的问题显然非常重要,紧要。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前所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张侃“吴斌的工作很重要,一定要坚持把幼儿的追踪研究持续做下去!”——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陈雪峰 “吴斌是我认为在心理学实践领域做了很长时间,做得非常棒的心理学同行。他的工作特别重要,做了很多我们常人不敢做的事情。他能够舍下很多东西,敢于走向心理学的实践领域,并且勇于开拓全新的心理学职业方向,在这一点上我是特别佩服他的!”——中科院未成年人心理成长指导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立刚微博发声2021年“六一”,奶舅在个人微博@奶舅_吴斌 发出【十年、十个家庭、十个孩子、十份心理发展报告】邀请,并承诺未来十年,每年5月31日,都会在微博发布一份幼儿发展报告。该微博单条阅读量160万。2021年“六一”,奶舅兑现承诺在微博发布了【我国第一份幼儿心理发展报告】,用2年时间全职带外甥并深度观察研究,通过11.5万字,系统阐释了幼儿早期决策模型的形成过程。该微博单条阅读量超750万。而你现在看到的这份报告《制约1-3岁幼儿发展的十问题、十现象》,是奶舅为1-3岁幼儿精心准备的2021年儿童节礼物。报告追踪和观察案例总数103个,持续时长3年,共5万字,系统阐述了我国1-3岁幼儿发展过程中,极易被忽视且不利于幼儿发展的问题及现象。中科院幼儿心理成长指导项目专家2021年9月,奶舅受邀为中科院心理所师生作报告,主题为《心理学实践研究与科普宣传——从一个两年的婴幼儿案例研究谈起》。同时,他结合实践研究成果,就《如何与幼儿互动和接触》等内容,给心理所师生进行了专业培训。2021年,中科院幼儿心理成长指导项目专家奶舅吴斌,随心理所师生赴内蒙古库伦旗参加中科院-内蒙古科技扶贫项目,并深入开展了「中科院心理所党建助力乡村婴幼儿心理成长」公益活动,带领学生挨家入户为两个村,共15位1-5岁幼儿及其家庭,做了亲子阅读及互动的现场示范、指导,得到孩子、家长和村干部的一致好评,并对幼儿发展状况进行了持续追踪及指导。除响应国家和中科院号召,积极参与科技扶贫工程,奶舅还联合中国国家地理图书等出版社,为乡村婴幼儿捐赠幼儿科普读物,并协助当地设置了专门给学龄前儿童看书的「幼儿图书馆」。奶舅也向中科院心理所领导承诺,每年为幼儿相关公益项目,提供不少于100小时服务,帮助更多家庭和孩子。专业团队不断壮大2021年10月起,奶舅不再是一个人坚持幼儿发展追踪研究工作,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受奶舅的学术坚持和个人经历影响,主动申请并经过层层选拔,加入了奶舅的团队,一起专注于1-3岁幼儿发展追踪研究和科普宣传工作。由于国内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奶舅团队2021年初决定开启“奶舅学术编辑培养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一批专业后备人才,使其不仅具备学术研究能力,还能掌握丰富的实践研究经验和技巧,包括但不限于追踪观察能力、科学接触幼儿及其养育者的经验技巧、专业报告撰写能力、案例分析能力等。第一批共有7位入选“奶舅学术编辑培养计划”,为国内外知名高校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背景的在校学生,包括博士和硕士各2名,本科生3名。奶舅将全程指导学术编辑,完成我国幼儿发展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述等项目。专业领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不仅有专业背景作为依托,更经过长达3年深度追踪研究,奶舅团队通过上百个幼儿案例追踪(含家庭咨询)反复实践检验和论证研究成果。奶舅幼儿发展研究成果,是心理学与教育学领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也开辟了国内该领域,集样本多样性、长时间追踪研究、客观中立专业评估为一体的幼儿发展研究先河。在毕生发展专业研究领域,相比于其他年龄段的心理学研究,1-3岁幼儿阶段的观察和追踪研究困难最大。由于幼儿对环境和养育者有明显的依赖,会导致幼儿在陌生实验室场景下的行为和生活实际存在严重偏差。而这也是幼儿发展心理学最大的研究瓶颈,至今1-3岁的研究仍存在巨大空白。为解决被观测与幼儿实际情况存在严重偏差的问题。奶舅团队尝试把实验室场景推广到实际生活中,在家庭环境里完成对幼儿行为的深入观察和持续追踪,并创新性的把与父母深入交流的家庭咨询内容,作为对幼儿发展评估的依据之一。该研究,填补了国内1-3岁幼儿发展追踪研究的空白。这种研究方法,使得观察研究过程变得复杂多变,不可控因素骤增,却能最大限度保证研究结果更贴近幼儿及家庭实际情况,对孩子和家庭的观察更真实准确。这些更加真实有效的第一手信息,更具有实践意义,更能有效指导幼儿发展。持续发布幼儿发展专业原创内容除了《可改变的人们》,@奶舅_吴斌 微博的粉丝们,看到#奶舅专栏#、#奶舅被迫营业#,一定很亲切。截至5月31日,#奶舅专栏#共完成27期幼儿发展相关话题讨论。每期讨论话题由奶舅编辑部编辑发起,讨论持续近一周,周六晚奶舅空降粉丝群,进行话题阐释及问题解答。在#奶舅专栏#,奶舅完成超500个线上幼儿相关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总字数超6万字。除了及时给养育者分析和反馈,奶舅针对每一期的幼儿发展话题,都会撰写4-5千字专栏科普文章。#奶舅专栏#现已累计对外发布幼儿发展原创内容13.7万字。#奶舅被迫营业#系列,坚持每天在@奶舅_吴斌微博发布一篇幼儿发展原创文章,通过科学知识及方法技巧,帮助更多家庭和幼儿得到更好发展。截至5月31日,连续更新88天,分享原创内容超4.8万字,#奶舅被迫营业#话题词阅读量超1200万。二、奶舅幼儿追踪研究及发现百余名幼儿案例观察及追踪研究3年前,奶舅从国外回来全职带小外甥,正式投身幼儿发展追踪研究领域,而在此之前,并没有专业人士投身该领域。2021年5月31日,奶舅发布了11.5万字深度追踪研究报告——我国首份婴幼儿心理发展报告《可改变的人们》,系统阐述了幼儿早期决策模型的形成过程。3年里,除超长时间深度追踪研究外,奶舅共观察和追踪研究了103名幼儿案例。今年“六一”,奶舅对外发布最新追踪研究成果——《制约1-3岁幼儿发展的十问题、十现象》,共5万字,系统阐述了我国1-3岁幼儿发展过程中,极易被忽视且不利于幼儿发展的问题及现象。为保护孩子和家庭隐私,绝大部分报告和记录内容仍在保密期内,今年“六一”只公开奶舅过去3年,对幼儿案例追踪过程中发现的极易被幼儿家长、早教机构忽视的问题和现象,以及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办法。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和流程特此申明,安全与科学、尊重与理解,是奶舅团队进行幼儿案例及其家庭追踪研究的遵旨和出发点。为保护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和人为伤害,奶舅对幼儿案例观察不借助任何外接设备,仅限在互动过程中对幼儿的日常行为进行观察、理解和引导。从接触幼儿前、开始、持续和退出观察,都有科学系统的方法和流程,且干预方式主要分三种,一是奶舅直接和幼儿在家庭环境里互动;二是奶舅现场指导养育者和幼儿,在家庭或陌生环境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三是家庭咨询访谈,以及培养思路和方法的指导。在观察过程中,奶舅会对幼儿行为、亲子互动过程、家庭环境设置等方面,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经过持续观察,奶舅会记录所有和孩子互动过程的内容、遇到的情况,以及事后回溯并整理出更好的思路和办法,以提供更专业的养育指导。追踪研究数据统计情况此次奶舅幼儿发展追踪研究成果中,持续时长35个月的案例1个,持续9个月的案例15个,持续6个月案例7个,持续一周案例12个,单次且持续1小时以上观察的幼儿案例68个,共完成超24万字幼儿发展追踪研究报告。除去不可公开案例15个,此次可公开幼儿案例数量共计88个。具体数据分布,如下图:制约幼儿发展的十问题十现象过去3年,奶舅对幼儿案例追踪过程中,发现了极易被幼儿家长、早教机构忽视的问题和现象,而这些不利于幼儿发展,须引起大家重视。《制约1-3岁幼儿发展的十问题、十现象》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奶舅及团队在研究中发现了制约幼儿发展的十个问题,以及十个现象。十个问题中,包括五个极易被忽视的幼儿发展问题、五个极易被忽视的养育问题。五个极易被忽视的幼儿发展问题,一是隐私保护教育严重缺失;二是奖励机制单一、奖励物品刺激过强,致使奖赏系统失效;三是电子产品过早、过度使用;四是规则意识培养缺失;五是时间意识培养空缺。五个极易被忽视的养育问题,一是缺乏养育自信;二是养育环境单一;三是养育分工不明确,严重依靠单一养育者;四是重视惩罚,轻视奖励;五是缺少培养规划。十个1-3岁幼儿发展现象,一是纸尿裤障碍现象;二是低欲望高自尊现象;三是2分钟呆滞现象;四是2年极限现象;五是养育滞后现象;六是发展天花板现象;七是社交障碍现象;八是玩具区过载现象;九是情感错位现象;十是自主性受限现象。在接下来的报告篇章中,将详细阐述以上发现。三、制约幼儿发展的十问题五个极易被忽视的幼儿发展问题1、隐私保护教育严重缺失“给孩子洗澡触摸私密部位的时候,是否会征得孩子同意?”——83.0%的养育者回复为“否”。在我们过去3年观察和追踪的幼儿案例里,有超过80%的养育者,被问到“给孩子洗澡触摸私密部位时,是否会征得孩子的同意?”时,反馈的答案是“否”。我们追踪发现,1-3岁是给孩子做隐私保护教育最好的时机。在1-3岁这个阶段,孩子自主意识逐步出现,亲子互动(如陪睡、协助洗澡等)最为频繁,也是学习自主排便、规则意识的关键时期,而这些因素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接受隐私保护教育。良好的隐私保护早期教育,也能为之后的性教育、自我保护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帮助孩子洗澡时,如果主动询问孩子是否可以隔着毛巾触碰私密部位,对孩子的隐私保护意识建立是很重要的。这个简单的行为,可以让孩子在规则意识和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时候,经验性习得很多自我保护和隐私保护的方式方法。比如,其他人触摸自己私密部位的时候,是需要得到许可的,清洗私密部位的时候是需要隔着毛巾进行的。这些简单的亲子互动行为,可以最大限度让孩子通过直接的方式理解和掌握“什么是隐私保护”。更多详细内容和应对办法,详见报告第七篇章。2、奖励机制单一、奖励物品刺激过强,致使奖赏系统失效“请列出3-5个鼓励孩子做某件事情起作用的物品。”——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动画片、冰淇淋/饼干、新玩具。奶舅在我国首份婴幼儿心理发展报告《可改变的人们》里提到,奖赏系统是奖励机制和惩罚措施的统称,是幼儿早期决策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有效的的奖赏系统对孩子早期成长至关重要,也会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影响深远。好的奖励机制,是帮助幼儿阶段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良好生活习惯及行为选择习惯最有效的方式。然而,在被观察和追踪的幼儿家庭里,我们发现养育者选择的奖励物品的生理刺激过强,致使幼儿获取奖励刺激的阈值被人为提高。最直接的表现是,如果习惯了高强度生理刺激的物品作为日常行为的奖赏物,那么再呈现低刺激强度的物品,几乎没有奖励的作用。在观察和追踪的幼儿案例里我们发现,89.8%的幼儿养育者,并没有给孩子建立起健康且良性循环的奖励机制。养育者不得不试图通过各种惩罚措施,对孩子的各种意图想法和行为,进行人为限制和制约,严重阻碍幼儿发展。由于幼儿阶段的认知能力、情绪情感理解能力极为有限,这些惩罚措施对幼儿不但起不到积极的行为约束效果,反而会造成两种最为常见的不良后果:a、低欲望高自尊:自信心严重缺失,高自尊水平,行为表现出胆小慎微;b、强自我低共情:缺乏敬畏、规则的破坏者,这类幼儿常被称为“熊孩子”、“皮”、“捣蛋鬼”等。1-3岁幼儿,需要养育者最先重视起奖励和鼓励的机制,帮助孩子建立起健康、有效、动态变化的奖励措施,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减少或不提供奖励来约束幼儿的“不良”行为,进而培养出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雏型。良好有效的奖赏系统,可以最大限度调动1-3岁幼儿的积极性。而合适的奖赏物选择既能够满足幼儿日常生理发育所需,还可以帮助幼儿得到全面的能力发展,使幼儿的日常生活进入良性循环。因此,我们建议选取幼儿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作为常规奖励物。比如牛奶、酸奶、鸡蛋、DHA、VD、维生素软糖等。电子产品和纯甜食等生理刺激强的物品,可作为一周或数周(长周期)呈现的奖励物品。当幼儿行为(如破坏行为)需要干预和引导时,通过“取消”或“部分取消”原有奖赏物所起到的效果,远胜于简单粗暴的惩罚措施(如打、指责谩骂、言语贬低、体罚、关禁闭等)。更多详细内容和应对办法,详见报告第七篇章。3、电子产品过早、过度使用“2岁前是否给孩子使用电子产品?”——73.9%的家庭在2岁前就给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电子产品是我们追踪的幼儿案例里,养育者最常用的奖励物。然而,电子产品的声光电刺激对于幼儿来说,生理刺激过于强烈,如果使用不当会对幼儿的生理感官发育(如视觉、听觉等)产生不可逆的损伤,还会导致其他奖赏物对幼儿的奖励作用失效,从而无法帮助幼儿建立起良好的奖励机制。我们在追踪观察过程中发现,幼儿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且在没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下,会出现幼儿生理发育受阻(如视力、听力受损)、心理发展出现问题(对电子产品形成依赖或早期成瘾现象)。不管从生理发育还是心理发展角度,我们都强烈建议,2岁前不给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值得注意的是,1-2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使用电子产品只有语言的输入没有输出训练,会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有严重阻碍作用。同时,过早、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极易出现养育者认为幼儿发展状况良好的错觉,进而减少了亲子互动,为使其变得乖巧和听话,把电子产品当作幼儿的“保姆”。最终导致幼儿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缺少足够丰富的语言环境,语言需求被人为大量减少,出现语言发展迟缓的现象。我们观察发现,过早过度使用电子产品,至少会产生以下不良后果:a、电子产品过强的声光电刺激,对生理感官发育产生不可逆损伤;b、过强的生理刺激提高了奖赏的阈值,导致其他奖赏物失去效果,破坏奖赏系统的建立;c、幼儿使用电子产品,语言需求大大减少且缺乏输出训练,错过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导致语言发展受阻。其实,对于1-2岁幼儿,亲子绘本阅读、蓝牙音箱听故事或有声读物的方式,不但可以完全替代电子产品的帮助作用,还能帮助孩子获得更好的亲子陪伴和想象力的锻炼。更多详细内容和应对办法,详见报告第七篇章。4、规则意识培养缺失“玩具区多久给孩子集中调整一次?”——77.1%的家庭半年调整一次或几乎不调整。我们追踪观察发现,1-3岁是幼儿学习规则和培养规则意识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需要养育者帮助幼儿建立好的家庭规则意识,为之后外出社交、互动打好基础。但多数家庭,并没有重视幼儿早期规则意识的培养,致使幼儿走出家庭很难适应社会规则或校园规则,成为规则的破坏者。玩具区域是幼儿阶段学习各类(家庭、游戏、社交等)规则和技巧的主要场地,合适合理的玩具区布置,有助于幼儿更好更快的理解抽象复杂的规则,更有助于模仿和掌握不同场景下的应对措施和技巧。我们观察发现,30.7%的家庭并没有专门给孩子设置玩具区域。而进一步追踪发现,与没有设置玩具区域的家庭相比,设置玩具区的家庭,其孩子在很多方面的发展状况有明显区别,在游戏规则、社交互动规则方面的理解也更加出色。对于幼儿来说,有专属的固定玩具区域,主要起到以下三方面作用:a、固定区域。一个属于自己的固定区域,就像是有了一个自己的“家”,也可以理解为有了自己的“领地”,这样有助于养成很好的自我意识与规则意识;b、自主做决定。这是要配合前一个“固定区域”出现的。这两者的结合可以给孩子一些明确的信号,这个区域内的东西都是他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的。自主做决定能帮助幼儿更好感受、理解和制定规则c、大量亲子互动。亲子互动确实随处可见,但需要在一个固定的区域,这个区域是孩子可以自由支配的,养育者可以在这里和孩子做大量亲子互动。这么做的原因除了增进亲密关系,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空间,给孩子做各种行为和社交技巧的演示和示范,帮助幼儿更好理解和学习社会规则。由于1-3岁幼儿的发展和变化的速度快,每个发展阶段停留的时间有限。如果玩具区域的设置没有及时根据幼儿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很容易造成玩具区内物品阻碍幼儿发展的情况。我们发现有77%以上的养育者,给孩子调整玩具区的时间间隔超过半年。我们对给孩子设置了玩具区的家庭做了进一步观察发现,不少孩子规则意识发展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我们注意到出现这种问题的家庭是因为“玩具区”有了,但养育者并没有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玩具区的设置。没有给孩子教这个“领地”内的物品可以自由处置,“领地”外是其他家庭成员的,由养育者自由处置。这些都会导致幼儿在规则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而这不利于3岁后进入幼儿园,适应那些更要求秩序和规则的集体生活。更多详细内容和应对办法,详见报告第七篇章。5、时间意识培养空缺“是否会在和孩子游戏互动的过程中设置闹铃?”——94.3%的家庭在亲子互动游戏过程中,从不设置闹铃。我们研究发现,与孩子互动,做游戏时“定闹铃”的行为,是培养幼儿时间意识和规划能力,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时间意识和规划能力,是幼儿早期决策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最容易被养育者忽视的培养维度。除了有助于时间意识的培养,在互动游戏过程中增加“定闹铃”的环节,还可以有效避免养育者和幼儿之间的矛盾冲突。事先约定好互动时长的方式,不但可以让幼儿对自身能力有更准确了解和判断,还能够避免养育者长时间无目(易疲惫低效率)的亲子陪伴。良好的时间意识培养,至少对幼儿有以下四方面好处:a、明确规则。“定闹铃”设置互动时长的方式,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的线索,对幼儿学习和了解规则有极大的帮助作用;b、情绪控制。完成任务或互动时,有明确的规则会大大减少养育者和幼儿之间的矛盾冲突,养育者和幼儿的情绪会更加稳定;c、时间观念。幼儿通过大量时间任务,可以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类时间单位有更清楚的了解,为培养幼儿做规划和计划的能力打下基础;d、自我能力评估。不同时间长短的任务往往也体现了任务的难度,幼儿完成这些任务的时长,也能作为评估幼儿能力发展水平的客观依据。经过大量时间类任务和游戏,可以让幼儿更清楚地了解和认识到自身的能力情况,为幼儿制定自己的日常计划,提供更准确的参考和依据。更多详细内容和应对办法,详见报告第七篇章。五个极易被忽视的养育问题1、缺乏养育自信93.5%的妈妈在访谈过程中表示自己养育压力很大,特别需要被肯定和鼓励。新生儿的降临使得原有家庭结构被打破,养育者行为层面的适应和调整需要一个不短的时间,其观念和意识的改变更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必然导致养育婴幼儿这个任务变得极具挑战。养育自信心的缺乏会极容易导致养育者情绪化、失去耐心,进而影响到养育者和幼儿的亲密关系建立。但由于孩子成长过快,养育者的知识和经验跟不上变化,加上长时间陪伴需要大量脑力和体力付出,必然导致养育自信心缺失。我们观察发现,在幼儿早期成长和培养过程中,新手爸妈们的育儿知识和实践方法,以及养育经验的积累,是特别辛苦的。他们在与孩子沟通交流时的方式往往过于单一,很多情况下,和孩子沟通要么训斥要求必须接受,或冷处理和冷暴力,缺少必要的言语沟通技巧和行为引导方法。养育者的焦虑情绪和不自信,会进一步影响着幼儿的早期发展。具体内容和应对办法,详见报告第七篇章。2、养育环境单一“主要活动区域有哪些?”——排在前三位的是小区内、小区周边公园、游乐场。我们观察发现,90.9%的幼儿家庭只有一个养育环境,也就是自己家里。相比于只有一个养育环境,有两个主要养育环境的幼儿,在沟通交流和情绪情感表达方面表现得更好。这可能和两个养育环境里的幼儿,有更多与不同人社交互动的机会,语言环境和需求更丰富有很大关系。小区内、小区周边公园和游乐场这三种活动场景,对孩子来说,环境刺激过于单一和重复。如果长时间只处在这三类地方,会严重阻碍幼儿沟通交流能力的发展。我们建议1-3岁阶段,养育者应增加商场、超市、户外公园等场所的活动占比。特别是超市,里面丰富的各类生活物品带来的生理刺激,不但可以帮助幼儿完成生活物品的学习和再认,还能增加幼儿的社交互动需求,促进语言发展。对幼儿来说,1-2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1岁后仍然长时间在单一养育环境中,极容易导致孩子缺少互动社交的机会,语言需求大大减少,幼儿在语言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出现发展迟缓的情况。社交和适应能力的培养没有任何速成和捷径,需要养育者带着孩子在大量熟悉和陌生场景里进行模拟演练和实战。如果养育环境过于单一,会导致幼儿在学习游戏规则、社交技巧的关键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刺激暴露,严重阻碍幼儿的语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具体内容和应对办法,详见报告第七篇章。3、养育分工不明确,严重依靠单一养育者“您的另一半在哪些情况中,有亲子互动?”——另一半参与亲子互动的方式主要为吃饭、外出游玩、购物、给孩子洗澡。其中,吃饭、外出游玩分别占比98.9%、 88.6%我们观察和追踪的案例里,有69.3%的幼儿家庭是由妈妈独自带孩子。当被问到“您的另一半在哪些情况中,有亲子互动?”时,收到的反馈,排在前三位的全是一家人共同互动的场景,而亲子间单独互动的场景“给孩子洗澡”的占比只有26.1%。这充分说明,养育分工不明确,且严重依靠单一养育者的情况较为普遍。父母双方没有明确的养育分工,不同养育者和幼儿的亲子互动严重依赖家庭互动场景,而这种全家一起互动的场景会因为多个养育者同时陪伴,极易出现养育冲突和责任分散的情况。我们观察发现,养育理念冲突是全家一起互动时最常发生的事情。幼儿的培养过程实质是家庭养育观念的博弈和实践的结果。孩子到底该“粗养”,还是“精养”,“什么时候该管”,“什么时候不该管”,“该怎么管”这些都是养育者家庭里,最容易出现分歧和矛盾的情况。养育观念是否统一,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幼儿的成长环境。在不少幼儿家庭里,养育观念的冲突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观察到不少平时不参与陪伴到养育者,由于不熟悉幼儿的实际情况,常常会出现“瞎指挥”的情况。养育理念间的冲突也加重了养育滞后现象(详见十现象篇章)。养育分工不明确,会直接致使幼儿的早期成长过于依赖单一养育者,进而出现同/异性榜样缺失的情况。从养育者角度考量,长时间独自陪伴必然导致亲子互动质量严重下降。加上养育者普遍不具备专业的互动经验和技巧,使得孩子在很多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没有得到足够丰富的外界环境刺激和帮助,最终导致孩子的早期发展受到人为因素严重制约。具体内容和应对办法,详见报告第七篇章。4、重视惩罚,轻视奖励“为什么不给孩子设立奖励机制?”——36.6%的养育者表示“我们家孩子表现好是应该的,表现得不好我会惩罚”26.8%的养育者表示“我没有什么奖励措施,孩子想要我就都满足他了”;另有19.5%的养育者表示“我怕给孩子太多奖励会让他变得功利”。在我们观察和追踪的幼儿案例里,有46.6%的幼儿家庭,并没有专门给孩子提供日常奖励物品。在这些家庭里,“孩子表现得好是应该的”、“我都会满足他”、“奖励太多会让孩子变得功利”,是养育者对奖励机制最为常见的态度和看法。其实,这三种态度和看法是对幼儿成长过程中极大的误解,且对奖励机制存有强烈的偏见。我们对其中的部分家庭进行了持续追踪发现,持有这类观点养育者的孩子,会更多的表现出自信心匮乏、游戏互动缺少耐心、做有挑战的任务会急于选择放弃等现象。缺少必要的物质奖励,吝啬于精神鼓励和赞许,意图通过惩罚和强压让幼儿变得乖巧听话,这些培养方式都极易让幼儿出现低欲望高自尊(详见十现象篇章)的状态。具体内容和应对办法,详见报告第七篇章。5、缺少培养规划“对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各阶段特点,是否有了解?” ——73.9% 的养育者反馈为“不了解”。我们观察和追踪发现,缺少培养规划在被观察和追踪的幼儿案例里,是很普遍的现象。如果对幼儿阶段的发展规律和特点都没有足够了解,幼儿阶段的培养规划和方案也不太可能存在。我们发现养育者缺少培养规划,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长时间跨度考虑,幼儿是人类毕生发展过程中,阶段性变化最多最快的发展阶段,基于发展规律和特点制定培养方案和计划,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养育者对幼儿发展特点和规律缺少了解,更多情况下是养育者跟随幼儿的发展变化,不得不调整应对策略;另一方面是从微观角度考虑,幼儿阶段亲子互动频繁,需要对日常出行和活动做一定的规划和计划,避免养育者过度疲劳,幼儿也更容易形成规律的作息习惯。但我们观察到,不少幼儿家庭在日常互动或外出游玩时,缺少必要的时间规划,导致短时间内养育者和幼儿的矛盾冲突大大增加,养育者得不到好的休息机会,幼儿作息被人为破坏,出现持续的亲子间互相“拖累”的现象。具体内容和应对办法,详见报告第七篇章。四、制约幼儿发展的十现象过去3年,我们对103个1-3岁幼儿的案例观察和追踪研究,发现了很多容易被家长朋友们忽视,但对幼儿发展至关重要的现象。在此,我们归纳出了十个制约幼儿发展的现象,希望更多研究者、机构和家长朋友们重视幼儿的早期发展。特别申明,由于本团队对幼儿追踪时长和案例数量有限,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取样偏差,以下这些1-3岁幼儿出现的现象不一定具有广泛性,但需要更多专业人士和幼儿家长警惕起来,多关注、关心幼儿的早期成长环境和发展。五个幼儿生活观察现象1、纸尿裤障碍现象纸尿裤障碍现象是指,由于婴幼儿期长时间使用纸尿裤并对其产生依赖,孩子缺少对排便行为观察和认知,致使部分幼儿对脱离纸尿裤完成自主排便的行为,产生强烈抗拒情绪和心理障碍的现象。纸尿裤的出现不但帮助幼儿的私密部位获得了更好的保护,还大大减轻了养育者带孩子的劳动强度。然而,当我们对新生事物带来的便利出现过度依赖时,也必将会产生新的危机和问题。比如,纸尿裤给养育者和幼儿都带来了极大便利,却让部分幼儿出现了本不该有的排便障碍。2-3岁是幼儿练习自主排便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才给孩子解开纸尿裤,很容易出现纸尿裤障碍。需要养育者在1-2岁这个阶段,有意识的帮助幼儿逐渐克服对纸尿裤的依赖,而不是24小时全天候的穿着纸尿裤。这样才能让幼儿有更多观察自己排便的过程,避免在学习和控制自主排便的时候,出现抵触情绪和心理障碍虽然纸尿裤障碍并不会在每个幼儿身上发生,但我们经过大量观察和追踪发现,这种现象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开始变得越来越普遍,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提醒纸尿裤厂商和家长朋友们,要对这种幼儿阶段的现象警惕起来,如果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发现,且引导不及时,会造成更多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我们强烈建议纸尿裤厂商,不但要在外包装上提醒家长,应注意幼儿穿着纸尿裤单次使用的时长,还需要提醒2岁后应尽量减少纸尿裤的使用,避免幼儿出现纸尿裤障碍。同时,我们也建议养育者应在孩子1-2岁阶段,逐渐减少穿着纸尿裤的时间,增加幼儿观察自己排便的机会,帮助幼儿完成对自主排便的认知过程。具体内容和应对办法,详见报告第七篇章。2、低欲望高自尊现象低欲望高自尊现象是指,由于物质生活丰富,起鼓励和奖励作用的物品普遍失去效果,使得越来越多新生代幼儿没有建立起良好有效的奖励机制,同时还要遭受大量惩罚,导致幼儿出现持续低欲望和高自尊状态的现象。在我们观察和追踪的103个幼儿案例里,有将近1/3的幼儿出现这种情况,此现象需要教育部门、机构和家长都要特别注意。这类幼儿普遍存在兴趣匮乏,竞争意识不强,自信心差,高自尊心和易受挫的行为表现。出现低欲望高自尊现象的孩子,很容易在亲子互动、同龄人社交和游戏的时候出现各种问题,进而在沟通交流能力、情绪和情感表达能力方面表现得更差,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差。我们发现出现这种现象和早期奖励机制失效有很大关系。与父辈早期成长需要大量竞争才能获得奖励物品的生存状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这代幼儿的成长环境物质极度丰富,接受和被满足成为生活常态,竞争和奖励在不少幼儿家庭里不被重视。因为竞争和奖励不被重视或失去作用,幼儿无法建立起良好的奖励机制。这就使得养育者在培养能力和引导行为时,惩罚措施常常被迫变成惯用手段。所以,越来越多幼儿会出现广泛的无兴趣、低欲望、自信心差、高自尊的成长状态。我们观察和追踪发现,2岁半-3岁半是幼儿竞争意识爆发的阶段。如果没有在竞争意识爆发之前,给幼儿建立起良好有效的奖励机制,幼儿极易在这个阶段出现低欲望高自尊的现象。低欲望高自尊的幼儿,在竞争和协作类的游戏和任务里,很容易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幼儿刻意逃避竞争,避免失败;另一种是幼儿无法接受失败,必须要赢,否则就会出现长时间哭闹和受挫状态。需要引起相关机构和家长们特别注意的是,不管是逃避竞争还是拒绝失败,都会一定程度上阻碍幼儿的发展。如果长期持续下去,孩子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具体内容和应对办法,详见报告第七篇章。3、2分钟呆滞现象2分钟呆滞现象是指,在没有干扰的前提下,1-3岁幼儿使用电子产品超过2分钟,会出现眼神空洞、目光呆滞的现象。我们在12个持续追踪的幼儿案例里观察到了这种现象,它会严重阻碍幼儿早期的语言学习和认知过程,需要引起养育者注意。我们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1-3岁幼儿认知能力和记忆力有限,持续的高强度生理刺激,使得幼儿陷入一种持续的低效率无意识输入状态。然而,1-3岁幼儿最需要的并不是这种高强度刺激输入,而是亲子间持续的“互动”。只有持续高质量的亲子互动,才更有可能让幼儿有更多语言表达需求和学习认知的机会。由于电子产品的感官刺激过于强烈,并且生理刺激对孩子只有单方面的输入,我们强烈建议2岁前不要给幼儿使用电子产品。2-3岁阶段,不建议幼儿独自使用电子产品,需要养育者扮演解说和旁白的角色,增加幼儿的表达需求,提高学习和认知的效率,单次使用时长不宜超过20分钟。具体内容和应对办法,详见报告第七篇章。4、2年极限现象2年极限现象是指,幼儿对单一养育者的有效模仿和学习时长大概为2年。也就是说,从行为层面考虑,如果长时间和同一个养育者待在一起,2年的时间,幼儿几乎完成对绝大部分养育者行为习惯和优缺点的学习和模仿。受家庭结构、经济情况等诸多复杂原因影响,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幼儿的成长过程只有一位养育者。然而,从幼儿发展角度考虑,我们强烈建议单一养育者持续陪伴时长不宜超过2年。如果希望幼儿有持续的长足进步,陪伴超过2年的单一养育者,可以尝试以下两种策略:a、主动带孩子接触更多优秀的辅助养育者;b、完成阶段性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后,再继续陪伴。我们观察和追踪发现,2年极限现象,是由于幼儿阶段孩子绝大部分学习和认知过程都是对养育者简单的模仿,2年是幼儿在单一环境和单一养育者的环境下,学习和模仿的极限时间。超过2年孩子很难再从养育者行为层面,学到更多有直接帮助的东西,除非鼓励孩子跟其他优秀的辅助养育者互动交流,或养育者继续长时间自主学习提升自身能力。切勿感动自己的同时,也制约了幼儿更好的发展。具体内容和应对办法,详见报告第七篇章。5、养育滞后现象养育滞后现象是指,受幼儿相关知识和经验的制约,养育者的培养方式和养育策略调整速度,普遍滞后于幼儿阶段性发展速度的现象。奶舅在我国首份婴幼儿心理发展报告《可改变的人们》里提到,年龄越大的人行为习惯产生的惯性越大,改变培养方式和策略的难度也就越大,属于“不可改变的人们”。而幼儿早期成长变化速度极快,行为和习惯改变起来相对容易,属于“可改变的人们”。由于养育者的改变和调整很困难,而幼儿发展的速度极快,容易出现一种培养模式持续很久,没有根据幼儿实际发展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使得幼儿成长过程受人为因素影响,产生发展迟缓的情况。甚至我们追踪到,不少有老人参与养育过程的家庭,培养孩子的思路和方式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经验技巧,对幼儿的发展带来严重的阻力而不自知。更需要养育者、幼儿园、幼师和早教机构注意的是,由于家庭教育注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学校更强调集体和规则意识的培养,某种程度上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冲突。养育滞后现象会很大程度上让养育者严重高估幼儿的发展状况,这会加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矛盾和误解。为了尽可能避免养育滞后现象对幼儿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长时间并行,才能帮助幼儿完成从熟悉(家庭)到陌生(学校)的学习和适应过程,而不是交由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完成这个过度。具体内容和应对办法,详见报告第七篇章。五个幼儿发展研究现象6、发展天花板现象发展天花板现象是指,幼儿可依靠环境刺激自然发展到某个阶段,之后的发展就需要人为干预和引导,由于现实生活中养育者干预和辅助过程缺失,导致幼儿的发展严重受限,出现长期停滞不前的现象。我们过去3年,对103个幼儿观察和持续追踪发现,只要早期成长环境刺激不匮乏,绝大部分正常幼儿都会在2岁半之前先后经过“颜色”、“形状”、“声音”、“触摸”、“组合”、“结构”这6个发展阶段(详见幼儿发展8阶段篇章)。“结构”阶段是幼儿能自然发展到的最高阶段,其特点是幼儿想象力和抽象思维快速发展,对情景类的角色扮演或无实物表演游戏感兴趣。然而,幼儿发展到“结构”阶段之后,还需要养育者干预和引导,为孩子培养时间规划能力和风险评估能力,这两方面能力也是幼儿早期决策模型最重要的两个维度。如果没有养育者和孩子一起做大量时间和风险任务练习,幼儿很难在3岁前,具备时间规划和风险评估这种可以帮助他们更好更快适应陌生环境的综合能力。具体内容和应对办法,详见报告第七篇章。7、社交障碍现象社交障碍现象是指,和父辈成长有大小孩“拉帮带”相比,新生代幼儿的成长环境过于单一,社交机会和互动场景严重匮乏。社交需求和语言需求严重下降,导致幼儿出现明显的社交障碍的现象。我们经过大量幼儿案例的观察和追踪发现,出现这种现象或与两方面社会变革有很大关系:一方面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形态发生变革。十几年前我国的主要社会形态还是熟人社会,不同年龄间的孩子有大量互动玩耍的机会,而如今陌生社会是主要的形态,楼上楼下的邻居都可能不认识,幼儿社交的机会和父辈比起来明显减少。另一方面是社会教育的低龄化和教育资源的集中化。十几年前寄宿制学校很少见,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提供寄宿服务,寄宿制学校越来越低龄化,这种现状也会使得如今的幼儿,很难再有父辈小时候那种孩子之间“拉帮带”的机会。这两方面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新生代幼儿的学习模仿和适应环境都过于依赖养育者,进而出现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迟滞的情况。比如,幼儿的社交能力没有得到锻炼,语言沟通技巧不足的问题。具体内容和应对办法,详见报告第七篇章。8、玩具区过载现象玩具区过载现象是指,玩具区里各种玩具、绘本和生活用品,带来的生理刺激超出了幼儿的实际需求,影响和制约其早期能力(语言和专注力)发展的现象。我们在27个幼儿案例里发现了玩具区过载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幼儿有67%出现了语言发展迟缓的现象。主要行为表现为,2岁时还只会发简单的叠音词(如妈妈、爸爸)。这种现象应该引起负责任的玩具生产商和家长们特别注意。玩具区内物品过多,环境内的感官刺激超过实际需要,会容易造成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幼儿在需要培养专注力和耐心的时候,容易被玩具区内的多余感官刺激所吸引,较难维持专心完成任务的状态,进而影响孩子的专注程度、自信心和耐心。另一种情况是,玩具区物品太多,容易让高质量亲子陪伴时长和互动机会严重减少。孩子在过多刺激的玩具区里玩耍会极易误导养育者,养育者会误以为幼儿的发展状况良好,减少了必要的亲子互动,使得幼儿在语言学习关键时期缺少表达需求,语言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出现明显的语言发展迟缓现象。应对玩具区过载现象,需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及时对玩具区进行调整。主要思路是:1岁前增加感官刺激。需要丰富多样的生理刺激促进感官发育,养育者要多给婴儿提供各种颜色、形状和声音类的玩具;1-2岁收纳起多余玩具物品。1-2岁是幼儿专注力培养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需要养育者把玩具区内多余的生理刺激规避掉,收起平时不玩的玩具、不看的绘本、不用的生活用品,增加亲子互动时长和质量,避免出现玩具区刺激过载现象;2岁之后增加情景互动类玩具。2岁之后可以在玩具区内增加情景类的互动游戏(舞台剧、过家家之类)的玩具,帮助幼儿完成抽象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具体内容和应对办法,详见报告第七篇章。9、情感错位现象情感错位现象是指,父母生下孩子后受生理和心理双重作用,会对孩子产生特别强烈的情感需求,但由于孩子的情感需求通常会在3岁之后才会快速发展,致使养育者和孩子之间的情感需求,出现两次明显错位的现象。受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的制约,3岁前幼儿实际上无法真正理解养育者日常的情感表达(喜欢、爱、讨厌等)。在与养育者共同经过大量情感场景互动后,3岁后的幼儿才逐渐具备理解积极正面的情感等能力,以及会逐渐产生明显的情感需求。情绪和情感很多时候是难以分离的,特别是在幼儿阶段。与单向和易受生理激素影响的情绪相比,幼儿对情感的学习困难很多,需要长时间的环境氛围让孩子体验和感受,才能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这种发展特点也导致亲子之间的情感需求有明显的两次错位现象。第一次错位是,生育后父母对孩子有特别强烈的情感需求,导致养育者情感需求持续增长,但幼儿尚不具备情感需求和情感表达能力,养育者得不到孩子的积极回应和反馈,产生失落和抑郁的情绪。第二次错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养育者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减少并逐渐趋于稳定,但孩子的情感需求在 3岁之后开始爆发增长,孩子强烈的情感需求得不到父母足够的回应和反馈,产生失落和受挫感受。这种亲子间的两次情感错位现象,也在我们3岁之后观察和追踪的案例里进一步得到证实。幼儿阶段的培养需要注意,3岁前应注重孩子的情绪表达方面的培养和引导,3岁后要特别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情感表达。还需要在0-2岁阶段注意幼儿父母,特别是妈妈的情感需求和个人感受,给予其足够的关注和关心,避免出现自信心缺失,减少其焦虑和抑郁情绪。具体内容和应对办法,详见报告第七篇章。10、自主性受限现象自主性受限现象是指,幼儿养育环境单一,养育者对幼儿过度保护导致其自主选择能力未得到足够锻炼,出现自主决策能力的发展被制约的现象。主要行为表现是,养育者暂时离开幼儿后,孩子较难适应环境,无法自主作出选择。我们观察和追踪发现,主要养育者和养育环境过于单一,会容易出现养育者对幼儿过度保护的情况。养育者会对幼儿的生活起居做到事无巨细,出现帮孩子做事情、抢孩子的话、替孩子做选择等行为。在幼儿自主意识快速发展后,养育者仍有过度保护的行为惯性,使得幼儿自主选择机会被“剥夺”,出现自主性受限现象。2岁左右是幼儿自主意识快速发展的时期。最明显的行为表现是,和2岁前的“乖宝宝”形成鲜明对比,2岁后的孩子自主意愿,成为生活行为和选择的主导。养育者的主观意志和幼儿自主意识之间产生大量分歧和矛盾冲突,从养育者视角来看,该时期算是孩子第一次“叛逆”。如果孩子2岁之后,养育者仍想要通过各种办法和措施,让幼儿变得乖巧和“听话”,就会人为剥夺或侵占大量幼儿自主决策的机会,导致孩子在2-3岁最需要自主选择锻炼的时候,并没有积累足够的经验和技巧,在陌生环境里表现出无所适从或盲目尝试。自主性受限现象,或者说缺少自主决策能力,会严重影响孩子3岁后进入幼儿园适应集体生活的速度。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由于学校教育相比于家庭教育,更强调集体意识和规则秩序,幼儿自主决策能力和个性发展必然会受到很大程度影响,需要持续合适的家庭教育,才能有效避免自主性受限,进而影响到幼儿的家庭和校园生活。具体内容和应对办法,详见报告第七篇章。 五、典型案例介绍1、基本情况2021年6月出生,男,追踪观察时间为2021年6月- 2021年6月。该幼儿案例持续追踪观察3年,我们完整记录了幼儿发展的8个阶段,以及3岁进入幼儿园后的各方面表现。2、主要时间点1)2021年6月,开始追踪观察至今;2)2021年9月,正式进入幼儿园上学;3)2021年12月,离开幼儿园回老家;4)2021年1月,遇到新冠病毒无法返回学校至今3、该幼儿发展过程我们通过家长访谈、影像资料查看等方式,对该幼儿在0-1岁期间的发育发展情况进行了回溯。了解到该幼儿在6个月左右,开始对颜色类物品感兴趣,随后发展出对红色的明显偏好;10个月左右,开始对图片里的图形符号产生浓厚兴趣;12个月开始,当环境内出现有声类玩具就会异常兴奋。以上三个阶段有明显的发展过程和行为特点,也是婴儿期生理感官(视觉和听觉)快速发育的结果。因此,我们把这三个阶段,归为幼儿发展8个阶段的前3个生理发育阶段:1)颜色阶段(被观察到的月龄:6+):由于视觉的快速发育,对颜色有了辨识能力,该幼儿开始对某种特定颜色产生明显偏好;2)形状阶段(被观察到的月龄:10+):由于视觉的发育成熟,该幼儿对图形符号类的物品特别感兴趣。比如,认车牌,墙上的标示符号。3)声音阶段(被观察到的月龄:12+):由于听觉的快速发育,该幼儿对有声响的玩具或者声音故事类的东西出现明显偏好。生理感官的发育趋于成熟后,幼儿逐渐能够具备分辨颜色、图形符号、声音等生理刺激的基本能力。随后可以通过熟练掌握并利用自身感官,处理来自外界复杂的生理刺激,逐渐发展出各种认知和判断能力,属于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该幼儿1岁到3岁进入幼儿园整整两年时间,我们对其进行持续追踪,共系统观察到了3个有标志性行为和明显界限的心理发展阶段,分别是:4)触摸阶段(被观察到的月龄:15+):孩子生理发育逐渐成熟后,可以把颜色、图形符号和声音做对应联系,是对事物最早期的认知过程,该幼儿会对电子产品、有声挂历类,需要用身体触摸有反馈的物品特别感兴趣。5)组合阶段(被观察到的月龄:18+):属于触摸的进一步发展,幼儿开始对各种大小排序、颜色分类、垒砌类的互动游戏特别感兴趣。该幼儿在这个阶段,特别热衷于玩具或生活用品的大小排序、按颜色分类归纳、垒积木等游戏。6)结构阶段(被观察到的月龄:24+):孩子通过大量场景式互动,开始初步具备了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该幼儿开始对情景扮演游戏(如过家家)特别热衷,会对无实物表演类的情景模拟互动游戏产生明显偏好。在持续追踪过程中我们观察到,2岁左右(18-30个月阶段)是幼儿自主意识快速发展的时期。最为明显的行为特点是,日常行为和物品选择,主要由幼儿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决定。此时,幼儿与养育者的矛盾冲突开始显著增多,且矛盾易快速升级。从养育者角度理解,这个阶段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次“叛逆”行为。为解决幼儿和养育者意图和行为层面冲突增多的问题,我们和养育者配合,开始系统培养幼儿的时间意识和规划能力。主要做法是在日常互动中增加不同难度的时间感知任务,帮助孩子感知时间、锻炼估计独立完成任务时长的能力。在幼儿阶段系统培养时间意识和规划能力,一方面是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因为时间意识和做规划、做计划,及其执行的能力,是幼儿早期决策模型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为了在幼儿和养育者之间引入简单、客观、易操作的第三方规则,对孩子的规则意识和情绪控制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和促进的作用。7)时间阶段(开始培养的月龄:26+):在养育者的引导和帮助下,逐渐对时间概念有充分了解,通过大量时间任务锻炼,具备判断自己完成某项任务所需时间的能力。再之后逐渐演变成孩子对自己生活做规划和计划的能力。该幼儿逐渐能预估出日常活动用时,自主决定每天的日程安排,并能执行完成任务和活动。当幼儿已初步具备时间观念和规划能力,为帮助孩子更好的在3岁之后进入幼儿园适应陌生的集体生活,我们帮助系统优化幼儿的早期决策模型,培养目标是让幼儿具备适应陌生和未知的综合能力。由于完成风险任务需要幼儿充分利用身体感官,考验其协调各种基本能力,对事物和环境进行观察、分析、判断和执行的全方位能力,属于幼儿阶段最终极的能力考验,我们把风险判断能力的培养归为进入幼儿园前最后的发展阶段。8)风险阶段(开始培养的月龄:30+):在养育者的引导和帮助下,对风险概念有充分了解,通过大量风险判断任务的锻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培养幼儿具备独自完成对环境内的风险判断和自主决策的能力。该幼儿经过系统培养和锻炼后,逐渐能在日常风险环境(如商场、超市、马路、电梯、扶梯、游乐场等)具备独自分析和判断风险大小,并自主完成合适行为选择的能力。这个阶段是幼儿综合能力协调发展的过程,主要分为3个层次:1)观察。孩子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观察外部世界产生的生理刺激;2)分析和判断。基于自身能力进行系统分析和判断,通过已有能力和经验,对生理刺激作为判断线索和依据进行分析;3)执行。具备独自选择合适的方式和行为应对风险环境,控制身体并做出合适的行为选择。该幼儿在2021年9月进入幼儿园学习,我们对其入园后的行为表现,进行了持续的追踪观察。园方评价:从入学到第一学期结束,是班级唯一在“自主吃饭、自主睡觉、积极回答问题”三个榜单里的幼儿。园方老师评价:他能够快速融入幼儿园环境,在吃饭、午睡方面,基本不用老师操心。疫情期间,幼儿园让每位小朋友录一小段视频,他给我们展示了自己动手做的吹风机,以及吹风机是如何工作的,令我印象很深刻,这种自主创新能力,对于3岁小朋友来说很难得。家长评价:入园前,在我们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下,他顺利实现了分房分床自主睡觉,老师在入园前电话访问时对此表示很诧异。他有自己很热衷的领域——各类车车,无论是玩具车还是路上跑的洒水车、大货车、公交车等,他总是兴趣浓厚,可以自主专注研究很久。他喜欢跟着我们到各地探索,对新事物总是特别感兴趣,总问为什么,但在我们讲解后,会自己理解并归因。除了摔痛、受到惊吓等意外情况,他极少出现情绪失控,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在公众场合及陌生环境里。通过定闹钟,他能够掌控在做我们要求的事情(比如洗澡)前,自己玩车车的时间,且在闹铃响后不会哭闹,自觉去洗澡。他也会按自己的偏好,对自己每天的行程,提出规划或建议。他有自己的主见,对于与我们观点不同的地方,他会尽力去争辩,尽管大段表述观点对他来说,还有些吃力,但他会把听过的相关表述都从记忆里提取出来,说出来与我们争论,这令我们很欣慰。我们在一起,更多体会到亲子相处的乐趣,而非养育的烦恼。他的新奇想法和做法,经常让我们捧腹大笑,大笑之余不禁反思,“大人思维太固化,原来还可以这样呀”。六、幼儿发展8阶段“感知世界、理解成长、适应未知”是我们对1-3岁幼儿发展过程的理解。幼儿阶段的发展,是一个自然成长规律和后天环境培养相互影响的过程。幼儿会先经历完整的生理发育过程。生理发育(如视觉和听觉)成熟后,会逐渐发展出来早期的简单抽象思维能力。当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能力发展成熟,孩子就逐渐具备运用身体对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判断和自主选择的能力。学习和了解幼儿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特点,以及每个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培养策略和方式,才能帮助孩子在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得到有针对性的锻炼,进而帮助孩子打好坚实的发展基础。我们在第一个为期3年的深度追踪幼儿案例的基础上,又对百余个1-3岁正常幼儿及其家庭做了观察和追踪,进一步证实和完善了幼儿发展8阶段的研究发现。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幼儿发展的8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培养侧重点。3个生理发育阶段1、颜色阶段(预期月龄:6-10)婴儿期孩子的视觉有明显发育完善的过程。刚开始婴儿看到的世界几乎是黑白的,这也是给孩子看黑白卡的主要原因,通过外界视觉刺激促进幼儿的生理发育。随着视觉的快速发育,先后可以看到红色、黄色等高亮色系的颜色,这个阶段的婴儿会表现出对某一种颜色持续的兴趣和好奇。当视觉的颜色分辨能力发育成熟后,一部分婴儿会对其他暗色系的颜色产生偏好。颜色阶段孩子的月龄通常在6-10个月。颜色阶段最为明显的行为标志是,婴儿可以有效区分不同颜色,并对某一种颜色产生持续的兴趣或偏好。如果超过10个月的孩子还没有出现对颜色的区分和偏好,就需要特别注意婴儿的视觉发育情况,考虑养育环境视觉刺激过少导致,或者是否是色盲。A、典型案例a、基本信息:男,8个月,珠海,主要养育环境1个;b、行为特点:该婴儿持续对红色的物品产生浓厚兴趣。在“颜色选择” (在红色和蓝色相同型号玩具小汽车选择)任务中,80%以上的场景里选择红色的小汽车。对红色产生明显偏好。日常生活中更偏爱选择红色的衣服、红色的玩具。B、培养重点处在颜色阶段的婴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a、增加日常生活中不同颜色的暴露机会,丰富婴儿视觉刺激的环境;b、选取仅颜色有区别的相同玩具与婴儿互动,辅助婴儿完成“颜色选择”任务,了解婴儿的颜色发育情况,以及对颜色的偏好程度;c、尝试通过婴儿偏好的颜色作为培养新兴趣的起点。如若婴儿偏好红色,可通过红色的图形、玩具、乐器等,帮助婴儿对符号、声音和音乐类互动产生好奇和兴趣。2、形状阶段(预期月龄:10-14 )婴儿期或幼儿早期,孩子的视觉发育最为迅速和易被观察。颜色区分能力得到发展后,逐渐具备熟练区分现实环境里不同图形符号的能力,如圆形、方形等。此时已说明幼儿视觉的发育趋于成熟,他们眼里的世界就和我们看到的几乎没有区别了。处在形状阶段孩子的月龄通常在10-14个月。最为明显的行为标志是,婴幼儿对外界环境里各类形状(如图形符号)有明显区分或偏好。比如,家里或商场里的各种标识符号、路标、车标、汉字和字母,都是这个阶段孩子最容易产生兴趣的东西。因为他们已经初步具备各种图形符号间的比较和再认能力。A、典型案例a、基本信息:男,11个月,银川,主要养育环境1个;b、行为特点:该婴儿可以完成“橘子和香蕉图片的选择任务”。虽不会表达,但能够区分和指认图片里各种图形符号。B、培养重点处在形状阶段的婴幼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a、增加日常生活中的各类标识符号的暴露机会,丰富婴幼儿视觉刺激的环境;b、选取路标、车标、动植物图片和卡片等视觉刺激类玩具与婴幼儿互动,帮助婴幼儿完成图形符号的学习和认知过程;c、尝试通过户外活动,辅助孩子观察和学习小区周边路标和各类警示标志;d、建议推婴儿车多去逛超市,在超市内完成各种水果、蔬菜、生活用品的学习和指认学习任务,帮助幼儿通过接触和体验,更全面学习和感知事物。3、声音阶段(预期月龄:12-18 )经过婴儿期(0-12个月)视觉的快速发育,进入幼儿早期(12-24个月)听觉的发育开始加速。幼儿会对有声响的玩具、会发出声音的生活物品、有节奏的旋律特别感兴趣。需要注意,婴幼儿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不是非此即彼的成熟过程,更不是说视觉发育完了才轮到听觉的发育,而是视觉和听觉同时都会有发育成熟的过程,但受到感官间发育的速度快慢影响,不同感官发育会有各自的关键期。引入不同类型玩具或选择互动形式,需要根据孩子实际发育发展情况来决定。如果在声音阶段给幼儿呈现各种音乐或故事类声音,幼儿会被吸引并容易产生兴趣。但是,如果在颜色阶段,给幼儿呈现各种有声类的玩具,幼儿很容易出现恐惧和惊吓的情绪。处在声音阶段的孩子,月龄通常在12-18个月。最为明显的行为标志是,幼儿会喜欢有声响的玩具,并且开始对听故事或听音乐产生兴趣,喜欢拍打、敲击、摔落等声音。这个阶段也是音乐和语言启蒙的关键时期。有一部分处在声音阶段的幼儿,还会出现对某类声音产生明显偏好,并刻意制造声响的行为。比如,喜欢勺子敲击碗或桌子的声音,出现水杯敲击地面的行为等。A、典型案例a、基本信息:男,14个月,北京,主要养育环境1个;b、行为特点:该幼儿频繁出现摔打自己塑料水杯、勺子敲击桌面的行为,对敲击声、拍打声产生浓厚兴趣。B、培养重点处在声音阶段的幼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a、增加听音乐、讲故事的亲子互动,丰富幼儿听觉刺激环境;b、增加与幼儿完成敲击类玩具或乐器的互动,固定区域进行敲击游戏;c、精简玩具区,减少多余玩具和绘本读物刺激,增加语言互动交流,鼓励幼儿发声。以上三个阶段更多的是跟生理感官的发育有关系,主要发生在6-18个月的幼儿身上。通常我们认为,处在这3个生理发育阶段的孩子,还未发展出想象力和抽象思维。为帮助幼儿更好发展想象力和抽象思维,需要养育者在18个月前多陪孩子阅读绘本,增加孩子的亲子互动机会,帮助孩子完成各类颜色、形状、声音类物品的学习和认知过程。3个心理发展阶段前三个生理发育的阶段,属于婴幼儿的被动学习阶段。婴幼儿通过大量亲子互动或与环境互动,完成了对生活中各种颜色、形状和声音刺激的学习和认知。当孩子具备了基本的学习和再认能力后,会出现越来越强烈的自主学习需求。幼儿会先后经历触摸、组合和结构这3个明显的心理发展阶段。4、触摸阶段(预期月龄:14-20)对于婴儿期和幼儿早期的孩子来说,1岁前的主要任务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1岁之后具备了基本的自主探索能力(站立、爬行和走路)后,开始主动学习和探索陌生世界。由于1岁半以前的幼儿普遍不具备语言表达能力,对事物的学习和认知只能通过肢体语言(主要是用手触摸或指认),我们把这个典型幼儿早期发展阶段称作触摸阶段。触摸就是幼儿早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第一个步骤,也是幼儿结合颜色、形状和声音阶段掌握的分辨技能,打开复杂且陌生世界的方式。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对电子产品、有声挂历、点读类和交互式玩具产生浓厚兴趣。比如,当我们询问“哪个是苹果”时,处在该阶段的幼儿,通常会跑去拿起或指认苹果的图片,或直接找到家里真实的苹果。出现这种行为是由于日常生活中反复学习和指认苹果,苹果的图形或实物和“苹果“的音,在孩子那里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孩子就完成了对“苹果”这个词的音、形和义的学习和认知过程。处在触摸阶段的孩子月龄通常在14-20个月。最为明显的行为标志是,幼儿热衷于触碰有声响、会动或出现各种变化的物品和玩具,如电子产品、有声挂历、按键类玩具等。A、典型案例a、基本信息:女,17个月,深圳,主要养育环境1个;b、行为特点:该幼儿对点读类互动游戏产生极大兴趣,喜欢在有声挂历上完成物品的指认游戏。B、培养重点处在触摸阶段的幼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a、增加户外活动,多带孩子去物品丰富的地方,如商场和超市;b、建议多带幼儿逛超市,在超市内由幼儿主导完成各种水果、蔬菜、生活用品的学习和指认学习任务,同时鼓励幼儿发声。c、设置安静舒适的亲子阅读区,增加语言互动交流,培养亲子阅读习惯;5、组合阶段(预期月龄:18+)经过大量触摸和场景交互式的认知学习过程,幼儿在养育者的引导或独自经验性习得事物各种外在特征之间的联系。比如,玩具车之间有大和小之分、毛绒玩具有软和硬之分、玩具可以垒起或摆出不同的图形、物品可以按用途进行分类等。这些都属于客观世界规律性的知识。由于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幼儿,完成以上这类任务和游戏,需要对物品和物品进行“重新组织与合并”,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作“组合阶段”。需要特别注意,相比于前四个阶段,后四个发展阶段出现的月龄跨度变大。如果养育者没有及时引导或提供足够的环境刺激,幼儿很容易长时间处在同一个发展阶段。因此,后四个发展阶段预期月龄只提供我们观察到最低的月龄。处在组合阶段的孩子,月龄通常在18个月以后。最为明显的行为标志是,幼儿偏好玩具的大小排序、颜色分类、物品的摆放和垒砌类游戏,常见于18-26个月的幼儿。A、典型案例a、基本信息:男,24个月,广州,主要养育环境1个;b、行为特点:该幼儿每天“沉迷”于把自己家里玩具小汽车按大小排序,等候加油的游戏。B、培养重点处在组合阶段的幼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a、主动引导幼儿发现物品间的大小关系、方位关系、逻辑关系等;b、培养幼儿对玩具区和卧室进行收纳、个人物品归类的习惯;c、在完成有挑战的任务时(如拼乐高),事先辅助幼儿完成零件的分类,再进行组合拼接过程;d、建议增加幼儿自主动手的机会,养育者只起语言沟通,或做简单的示范。幼儿独自完成简单任务后,应提供常规的物质奖励。6、结构阶段(预期月龄:24+)经过前5个阶段的大量认知和互动,幼儿经验性掌握了一些事物简单的运转规则,并能够通过想象和模拟,对现有规则和事物进行“结合与重构”,我们把这个发展阶段称作“结构阶段”,是想象力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结构阶段是我们观察到幼儿期自然发展的最高阶段。也就是说,只要提供必要的环境刺激,幼儿基本都能够靠大量主动和被动学习与认知,经验性掌握事物简单的运行规则和规律,逐渐发展出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处在结构阶段的孩子,月龄通常在24个月以后。最为明显的行为标志是,幼儿偏好过家家类游戏,喜欢角色扮演、无实物表演等情景类互动游戏,常见于24-48个月的幼儿。A、典型案例a、基本信息:男,28个月,北京,主要养育环境1个;b、行为特点:该幼儿喜欢与妈妈一起玩过家家,看完绘本或动画片会要求妈妈立即完成情景模拟。比如,母子模拟就医情景,幼儿独立完成假装佩戴口罩和模拟救护的任务。B、培养重点处在结构阶段的幼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a、增加“云出行”、“假装购物”、“模拟报警、救护、灭火、存取钱”等日常生活行为的想象和模拟游戏;b、增加由幼儿主导设置游戏规则、自己布置任务的机会,养育者在日常互动中只起辅助作用;c、帮助孩子建立良好有效的奖励机制。想象力和抽象思维,其实是在孩子早期成长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并不是一开始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既有遗传因素,但后天成长环境影响更大。我们观察和追踪发现,想象力和抽象思维是在“触摸”阶段开始萌芽,在“组合”阶段得到锻炼,在“结构”阶段得到爆发的,以上三个幼儿心理发展阶段,主要发生在14-48个月龄。如果幼儿处在这三个阶段,只给孩子讲绘本读物已经无法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他们需要更多现实场景互动类的游戏。比如,在绘本上看到香蕉,就可以带孩子去超市买个香蕉回来,让幼儿把图片或影像带来的视觉刺激,变成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帮助孩子更好地感受、理解和制定那些我们看不到摸不到,但深深影响着世界、社会、家庭和游戏运行的规则。2个适应未知阶段前六个发展阶段,幼儿通常是在熟悉的环境里,由养育者引导或辅助顺利完成感官的生理快速发育和能力的锻炼。为帮助幼儿更好适应离开养育者和熟悉环境后的未知和陌生幼儿园集体生活,需要帮助幼儿培养和锻炼更多独立自主接触和适应陌生的能力和技巧。3岁前的幼儿发展过程,就像是在大家的保护下制造一架等待翱翔的飞机。当飞机的各个部件都组装完毕,等待它的并不是立即驶向蓝天,因为那样只会使其承担本可以避免的巨大风险。更重要的是要在正式面对陌生世界之前,要做各种场景里的模拟飞行、“风洞测试”、 现实场景里的试飞等测试和评估工作,检测和磨合控制系统和处理危险的能力。适应陌生和未知的过程,不但需要幼儿具备基本的认知能力,还需要掌握“分析和判断”与“规划和控制”这种综合能力。这两种能力分别对应的是,我们每一天都不得不面对的两种抽象概念时间和风险。7、时间阶段(预期月龄:24+)时间规划能力是适应未知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对时间概念有认知,知道不同时间长度能够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初步具备做规划和计划能力。这种对时间的感知能力,做规划和计划的能力,对幼儿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幼儿阶段时间意识和规划能力的培养,最简单的方式是在做任务和游戏之前“定闹铃”,锻炼孩子独立完成不同难度的时间任务。互动游戏前“定闹铃”,对幼儿至少有三方面好处:a、培养时间意识。有时间观念和意识会帮助养育者和幼儿,更合理的分配时间,安排行程;b、培养规则意识。定闹铃是给任务和游戏清楚可观察的规则,有明确的开始和终止信号,有效避免了养育者和幼儿之间的规则冲突;c、锻炼情绪控制能力。规则明确和合理的时间分配,会帮助幼儿有更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养育者和幼儿情绪都会更加稳定。处在时间阶段的孩子,月龄通常在24个月以后。但需要注意,对幼儿时间意识的培养通常可在18个月之后开始尝试。通过任务或游戏之前“定闹铃”的方式,帮助幼儿感受时间的流逝,逐渐能够了解自己完成不同难度任务的大概用时,锻炼幼儿独立完成时间分配任务等,进而培养幼儿的时间意识和规划能力。最为明显的行为标志是,幼儿能够在闹铃响起时,主动终止任务或行为。A、典型案例a、基本信息:男,30个月,珠海,主要养育环境1个;b、行为特点:该幼儿看动画片/做游戏之前,会自主设定好闹铃,当闹铃响起可以情绪稳定的自己完成关闭电子产品/开始下一个游戏的行为。B、培养重点处在时间阶段的幼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a、18个月后开始尝试在吃饭、互动游戏、讲睡前故事等亲子活动之前,增加“定闹铃“环节,帮助幼儿感知时间和规则;b、24个月后,开始尝试由幼儿完成外出游玩或多个游戏的时间分配任务,比如外出一个小时,可让幼儿选择前半个去哪里玩,后半个小时去哪里玩;c、30个月后,开始辅助幼儿完成日常行程的规划和设计,锻炼幼儿基于自身能力和兴趣进行自主决策的能力。8、风险阶段(预期月龄:30+)风险和时间类似,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又极容易被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危险”、“相当危险”、“非常危险”这些都是很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估计和判断,它们影响着我们的分析和判断,决定着我们的行为选择。幼儿学习和理解“风险”这种极重要且抽象的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养育者的保护下,一同身处风险环境中,感受和了解风险,且在大量的实战和经验总结过程中,才更有希望具备风险评估的综合能力。处在风险阶段的孩子,月龄通常在30个月以后 。最为明显的行为标志是,幼儿可以通过自身感官分析和判断陌生场景里的风险情况,支配自己的身体,完成对风险的规避任务。A、典型案例a、基本信息:男,35个月,银川,主要养育环境1个;b、行为特点:该幼儿在养育者监护的前提下,可在马路边独立判断车辆多少和风险程度,自主决定并安全过马路。B、培养重点处在风险阶段的幼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a、在养育者引导下,增加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社交机会,帮助幼儿完成从熟悉环境到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适应性训练;b、增加在商场、超市、公园等陌生环境里的“探险”任务。如带孩子一起观察卫生间/安全通道的指示标志,完成找到卫生间/楼梯的探险任务;c、30个月后,尝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由幼儿独自完成判断安全信号灯、马路上行人车辆的多少,自主决定是停/走,完成过马路的风险任务。以上这两个适应未知的阶段主要发生在2岁之后。幼儿可以把感官接收到的各种生理刺激转化成行为规则,或分析判断的依据,指导自己日常生活的行为选择。最后很想说,我们每个人早期的成长都是从陌生到熟悉,再勇敢走向陌生的过程。新生命在养育者的保护下,逐渐感知和接纳这个陌生的客观世界,使其变得熟悉和安全。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养育者,帮助幼儿完成各种能力的锻炼和发展,并逐渐具备了理解自己成长和变化的能力。然而,生命总是脆弱的,生活总是残酷的,独自探索和适应未知,终将会成为幼儿收获更大的成长必经之路。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感知世界,理解成长,适应未知。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12345.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