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游戏?这位老师不讲大道理,对策绝了!

马主任有话说

对于游戏,我希望家长们先跳出来看这件事。先不局限于讨论游戏是否有危害。因为,这根本不重要。

即使我们知道香烟有害,烟民人数仍然不会下降。即使能证明电子游戏有害并不会让6亿玩家退出游戏。

最应该讨论的是,面对电子游戏这样的大趋势,家长应该持什么态度,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正如文中所说,我们必须清楚,谁都不可能引导一位对你充满仇恨的人。当一个人的爱好,被另一个人鄙视的时候。这两个人的状态必然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失控的真正原因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而不是游戏有危害。

防止孩子失控的唯一办法是和他成为“同道中人”。即使你无法成为游戏玩家,你也可以对他的游戏成绩感兴趣,也可以喜欢听他倾诉在游戏里的经历。当你真的能做到让他愿意和你倾诉他游戏中的“心声”。就不用担心他因玩游戏而“失控”了。

其实,那些因为孩子玩游戏而无比焦虑的家长。内心深处都有个黑洞,这个黑洞是小时候不被满足,不被认可,不被看好形成的。看到自己孩子任何“不好”表现。内心的黑洞都会翻滚吞噬所有的能量。还是那句老话,你相信什么,就会实现什么。

肯定有人会问,如何填平内心的黑洞?答案很简单:关注本公众号,参加学堂的训练活动。

我承认这好像是在做广告,但此刻在这个星球上,这也是寻求外界帮助,填平内心黑洞的唯一有效途径。

马主任:家长们口中的“妇女主任”马迪,尹建莉父母学堂金牌讲师。

爱玩游戏?校长请职业玩家陪你来自尹建莉父母学堂00:0018:35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若渔朗读音频

音乐:刘季陵,银色动物园——一切尚未开始+暗夜的河流 | 魏如萱-快乐王子

孩子沉迷游戏?这位老师不讲大道理,对策绝了!

在全球拥有高知名度和广泛信誉的媒体BBC,推出了地平线系列纪录片《电子游戏真的有害吗?》,从媒体和公众对电子游戏的担忧出发,根据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对电子游戏做出了判断:

1、电子游戏可以用来锻炼人的反应能力和手眼协调,可以增强大脑的可塑性;2、游戏甚至可以减缓老年人认知能力的衰退。

孩子沉迷游戏?这位老师不讲大道理,对策绝了!

▲ BBC纪录片《电子游戏真的有害吗?》截图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也对电子游戏发表了评论:游戏不是洪水猛兽,其危害在于沉迷。

孩子沉迷游戏?这位老师不讲大道理,对策绝了!

▲ 《人民日报》刊文评论电子游戏

但这些还是难以平复很多家长心中对游戏的忧虑:孩子一接触游戏,就茶饭不思,日夜颠倒,别说正常学习,很多连生活都被毁掉了。游戏本身就容易沉迷,不是洪水猛兽,是什么?

确实,游戏作为一种精心打造的商品,在设计中就充分考虑了如何增强用户黏性,使人更容易沉浸其中。家庭单枪匹马地和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研发出的游戏对抗,实在是力不从心。

孩子沉迷游戏?这位老师不讲大道理,对策绝了!

▲ 《电子游戏真的有害吗?》纪录片截图

当各项数据摆在眼前,时代的浪潮也在眼前日渐清晰。想必也加剧了某些家长们的无奈与不解。来看一组数据:

2016年,全世界有超过25亿电子游戏玩家,超过了欧洲足球冠军联赛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观众人数,仅次于环法自行车赛和足球世界杯的观众规模。光《英雄联盟》这一款游戏,每月的活跃玩家就超过了1亿人。

孩子沉迷游戏?这位老师不讲大道理,对策绝了!

▲ 百万游戏玩家排行统计

2018年,代表中国出征韩国仁川的IG战队,拿下了8年以来《英雄联盟》职业联赛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中国游戏市场规模依赖超过6亿的玩家群体,稳居世界第一。

孩子沉迷游戏?这位老师不讲大道理,对策绝了!

▲ 2018中国游戏市场数据统计

而另一方面,同样在2018年,十年前就被央视报道揭露过的杨永信,及其所代表的采取电击、体罚等形式来“治疗”学生的“戒网瘾”机构,还活跃在中国很多地方,被不少家长奉为“救星”和“教育家”。

孩子沉迷游戏?这位老师不讲大道理,对策绝了!

▲ 杨永信“治疗”网瘾的方式

在大趋势的普遍影响力下,不管是一禁了之,还是矫枉过正地惩戒,都会让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陷入僵局。更有甚者,孩子的反弹演化成仇恨,对家长产生了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和敌意。不少家长,已经到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有什么方法,既能让孩子意识到沉迷游戏的危害,又不至于让孩子永远站到对立面来对抗家长?

孩子沉迷游戏?这位老师不讲大道理,对策绝了!

对症下药:沉迷游戏

并不是问题根本原因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游戏就是十五年前的早恋,三十年前的偶像,三十五年前的香港电影,四十年前的武侠小说。

有一段时间孩子出去打个篮球骑个单车都是不务正业,因为我们想让孩子坐得住;现在孩子愿意出去散个步我们都谢天谢地了,迫切地希望今天这些宅男宅女们出去动一动。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困扰,但人的本质需求是一致的:做有趣的事,同时追求自我认同。

很多爱玩游戏的孩子成绩也很好,学霸玩游戏更是如鱼得水。我身边这些“别人家的孩子”,几乎没有不玩游戏的,有不少还是“硬核玩家”,但并没有人因为沉迷其中而影响个人发展和生活。

要和孩子一起面对游戏,首先应该冷静下来,明确一个基本事实:沉迷是一种特殊现象,爱玩游戏不等于就是沉迷。搞清楚这一点,我们再来追根溯源寻找“病因”。

孩子沉迷游戏?这位老师不讲大道理,对策绝了!

▲ 《电子游戏真的有害吗?》纪录片截图

人都是需要被肯定的,游戏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提供了大量的即时反馈和正向激励,同时设计了巧妙的阶段性目标,让玩家在游戏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地获得成就感和肯定。

游戏还会很好地管理玩家的挫败感,在我们失败时提供明确的方法指导和鼓励,让我们愿意通过不断练习来完成越来越难的挑战,从而获得更强烈的成就感和肯定。

很遗憾,现实世界并不像游戏那样友好——孩子在现实中很容易获得失败,而且还往往得不到有效的指引和心理支持。孩子在不断被打击的过程中,游戏就成了他们逃避挫败感的最佳出口。

所以,找到孩子挫败感的来源,帮助孩子面对挫败感,比禁止游戏更有效。

这就好比很多病症会导致发烧,发烧只是病征。一味降温,发烧的症状没有了,是治标不治本,病并没有治好,还会复发。游戏也是一样,对游戏的依赖和沉迷是一种症状,来源于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才能解决沉迷游戏的问题。

孩子沉迷游戏?这位老师不讲大道理,对策绝了!

设身处地:你要学习

和你的孩子站在一起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问:我搞清楚了孩子挫败感的来源,但孩子已经沉迷游戏很久,不愿意走出来,怎么办?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习得性无助”。很多沉迷游戏的孩子,在面对现实时,会自然想起之前的挫败感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哪怕现实中已经没有压力和困难,他还是会习得性地退缩和逃避,没有办法面对。

这个时候,我们把孩子的游戏拿走,迫使他面对现实,会怎么样?这就好比让一个怕水的人学游泳,在他溺水的时候,我们把他好不容易抓住的救生圈拿走了。

那应该怎么做?

我现在是在先锋 · 安格学院任执行校长,这是一所创新型小微学校,为学生提供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5年来,也有很多深受孩子“网瘾”困扰的家长找到我们。在引导孩子和家长正视游戏这件事上,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

我们的核心理念很简单:你没有办法教育和引导一个对你充满敌意的孩子。先跟他站在一起,消除敌意、抗拒和不信任,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

孩子沉迷游戏?这位老师不讲大道理,对策绝了!

▲ 《电子游戏真的有害吗?》纪录片截图

和孩子站在一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肯定他玩游戏的需求,不要轻易贴“网瘾”的标签,给他自由选择玩游戏的时间和空间的权利。

这个需求具体有多大,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一开始,可能每天5、6个小时。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需要做的,就是沉住气。孩子在释放他压抑已久的需求和渴望,要给他时间去释放。

释放的过程,就是孩子走出自己的“习得性无助”的过程。我们不再否定他玩游戏的需求,玩游戏以外的时间,我们也尽量保持一个放松的状态,使他的情绪趋于稳定,不再那么容易地陷入与家长的对抗之中。

对孩子来说,当他意识到游戏是一件可被接受的事,他的对抗情绪没有了,来自现实的压力得到释放,那么对游戏的心理需求也慢慢消失了。

让孩子不再需要通过游戏来逃避现实的压力,是他走出“沉迷”的第一步。

孩子沉迷游戏?这位老师不讲大道理,对策绝了!

游戏教育:解决沉迷

得通过游戏连接生活

很多家长会有疑问:我们已经无能为力,放任孩子玩游戏,他也玩得足够多了,但并没有回归生活和学习,怎么办?

这个时候,我们要做两个判断:

第一,现实压力有没有得到有效的疏导?放任他玩,我们是不是同时还在抱怨他玩得太久?抱怨他不去学习?“习得性无助”的孩子比较敏感,更容易因此而陷于负面情绪之中。

而我们在学校常做的,就是问他在玩什么?为什么好玩?我们可不可以一起试试?释放善意和好奇,会让孩子觉得被尊重,被肯定,这种感受之下,我们也更容易和他们建立起沟通的渠道,修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得到他们的信任。

得到信任至关重要,信任之下,才能进行第二个判断:生活中有没有足够吸引力的事物,吸引孩子回归生活?

孩子沉迷游戏?这位老师不讲大道理,对策绝了!

孩子沉迷游戏?这位老师不讲大道理,对策绝了!

▲ 《电子游戏真的有害吗?》纪录片截图

人的需求很多,以游戏为代表的消遣和娱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要让孩子不再沉溺于消遣娱乐之中,就要尝试唤醒他的其它需求,并在这些需求中帮助孩子找到我们之前提到的本质需求:有趣和自我认同。

对于已经沉迷游戏的孩子,这很难。

可行的做法,是通过游戏来建立。

我们在学校组织了教师战队,和学生一起打比赛,在学期中每周一次。这就把孩子对游戏的兴趣,和在社交中学习沟通、团队合作和追求精益求精这些教育目标联系在了一起。

当他们在对战获胜的过程中得到肯定,这个肯定就不是来源于游戏本身,而是来源于生活中真实的人了。

我们还邀请了知名战队的职业选手、知名游戏公司的游戏设计师和游戏策划,这些孩子们的“偶像”来进行交流。

孩子沉迷游戏?这位老师不讲大道理,对策绝了!

▲ 《电子游戏真的有害吗?》纪录片截图

一方面,孩子的视野打开了,他们看到了与游戏相关的更大的世界。另一方面,榜样的力量很有效,对孩子们说,这些学历、能力和游戏力兼备的“偶像”向他们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你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只玩游戏是实现不了的。

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帮助一个孩子“走向现实”。

当我们把游戏视作洪水猛兽,游戏就会以洪水猛兽的姿态吞噬我们。

当我们把游戏当作媒介和纽带,帮助和引导孩子通过游戏来联接现实生活,游戏的力量就站在了我们这边。

作者介绍

莫一夫,先锋 · 安格学院执行校长,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专业。多年一线创新教育实战经验,既与学生共同研制机甲、3D打印,也与学生组团刷怪、中单carry。尝试打破师生的权利关系,陪伴学生自主成长。作者所在的学校,学生没有必修课,学习和生活的内容,全部由学生自己主导,因为给予学生这一独立个体以最大的尊重和信任,他们才能学会什么叫做责任和自由。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成长守护平台 ID:WeTeam001”。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1394.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