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不想谴责他们…

作者:学习哥

来源:初中生学习

纪伯伦说: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问题孩子”的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好的家庭教育又应该是怎样的?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是不是真的难以调和?

央视拍的这部纪录片,真实且震撼,直击灵魂深处,或许能让我们 重新审视现存的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

每一个“问题孩子”

都是一面折射国人

内心层面滞后的镜子

家住武汉的家明是个16岁的网瘾少年,现已辍学在家。

他的梦想是当个流浪歌手,过自由自在的背包客生活,而对儿子抱有极高期望的父亲心急如焚,一心希望他尽快回到课堂,继续父母规划的人生。

对不起,我不想谴责他们...

对不起,我不想谴责他们...

被禁锢在家中,家明叛逆、冲动,难以沟通。当“改造学校 ”一行人来家里接他时候,他在屋里嘶吼,父母在门外抹泪……

对不起,我不想谴责他们...

对不起,我不想谴责他们...

“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你这么弄,我就死给你看!”

“放开我!放开我!放开我!”

对不起,我不想谴责他们...

在节目中,16岁的男孩家明泪流满面地在镜头前释放长久封闭的自己:

“他们明明说的是我自己想干嘛就干嘛,但他们从来没给我机会干嘛,话都没说完,他们就已经拒绝了。”

“我是一面镜子,我要把父母唤醒”

泽清,初二,辍学2个月。

14岁的泽清,生在一个典型的高知家庭里,母亲是医务工作者,父亲是事业单位的职工,都是大学本科学历,外公外婆是大学教授。

泽清生活在这样一个条件优越的家庭里,可泽清却沉迷于网上军棋,面对母亲的关心,竟然骂她“贱”,甚至动手、动刀。

“有一次,他拽住我的头发,把我逼向墙角,拼命揍我。

“他指甲也长期不剪,经常抓我。 ”

泽清的母亲在描述儿子时,泪如雨下。

对不起,我不想谴责他们...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人生路途本该一片光明的孩子,变得如此暴躁?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孩子竟然对他的母亲拿起了刀子?

又是什么原因让一个14岁的孩子变得如此叛逆而疯狂?

在泽清眼里:“我妈脾气暴躁,讲到最后都是她对。我爸在一边躺着,受不了了,就会使用暴力”。

冷漠、暴力、互相埋怨,就是这个家庭的标签。

对不起,我不想谴责他们...

泽清曾用手捶门大声控诉:“我迷恋军旗是为了让父母看见我的爱好,用暴力解决问题是为了让他们看见我长大了。”

归根结底,他是想让父母觉醒、改变,但却得不到任何回应。

可泽清不知道,他像父亲一样厌烦母亲的暴躁和唠叨,可在潜移默化中,也学会了用父亲的方式对待母亲。

他厌烦了这种家庭关系,却又无意识地认同了这种文化。

在节目里,泽清有些沉重地说:“我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我将用我的行动,把家人从梦中唤醒。”

所以,他主动地选择去“改造学校”,原因是有CCTV 的记者跟拍。

记者问他:“为什么觉得有媒体拍摄,你就想去呢?”

泽清沉思了很久,回答:“有存在感吧。 ”

对不起,我不想谴责他们...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家庭是社会的镜子

上高三的张钊因谈恋爱已经辍学4个月,他和女朋友住在家里,却把父母赶到店里住。

在跟父母发生冲突的过程中,张钊多次想要自杀、跳楼。

面对镜头,他坦言自己不上学的原因不是因为交了女朋友,而是承受不了学校的高压力,只是把所有的情绪全释放出来了。

对不起,我不想谴责他们...

但张钊的父亲却不愿意相信儿子的理由:“自从早恋被发现之后,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开了。”

张钊妈妈说:“学校那么多人,怎么就你受不了? ”

张钊说他想跳楼。

张钊爸爸说:“我不信,他没有那个胆子,他是在试探性地攻击你,他找到我俩的弱点了,你怕什么,他就说什么。 ”

当张钊绝望的时候,在张钊最需要安慰的时候,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冰冷的回应,以及沉重的打击。

当张钊每次把心中压抑了很久的情绪表达出来的时候,父母却说这是他不想学习的借口;

当张钊与父母沟通,希望得到爸妈的认同的时候,得到的却是父母的指责。

在张钊的记忆中,爸爸很少笑, “他跟我妈在一起的时候,除了吵架就是吵架,跟我在一起的时候,除了看电视就是看电视”。

试问,在这样一个缺乏爱的家庭,孩子能感受到的爱有多少?

给孩子的信任太多,自由太多

片子里,见到“改造学校”的人来接他,18岁男孩张钊直接往门上撞:“你们把我往那儿送,我磕死在这儿。”

12岁女孩彤彤话语间透着超出年龄的成熟和理性:“我们小孩子也是人,不是机器人,其实不是中了病毒,是有了自己的感受。”

16岁的男孩家明拼命给自己制造困难,甚至是自残,所有的离经叛道,都是为了证明给父亲看:“我可以过另一种人生。”

对不起,我不想谴责他们...

而家长们那无助、迷茫的表情同样令人心疼:

“谁来理解我呢?”

“咱以前管理孩子的方法都是错的?”

“清,你有多久没有叫我妈妈了?”

难道这些父母都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为什么这么无私的爱有时候却让孩子无法消受?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

这部纪录片由央视媒体跟拍两年完成,选材于武汉一家“改造学校”,针对的都是“问题孩子”。

培训班负责人说:“我也不想去接孩子,风险太大。但父母被逼没办法,都是求着我们去接。”

对不起,我不想谴责他们...

但是这个“改造学校”的方法和杨永信的“电击疗法”并不相同。

虽然也有体能训练、半军事化管理的内容,但是同时配备了数量相当的心理咨询师,目的在于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内心,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改造孩子的办法,不是斥诸暴力,而是教育。

一期培训,共有81天。

孩子培训81天,父母培训6天。

泽清面对镜头清醒地说:

“我之所以答应来培训,是因为这课程里面,有6天是教父母怎么做父母。

“其实,真正需要培训81天的是他们父母。

“而我们学生,6天就够了。 ”

对不起,我不想谴责他们...

原来在网上流传一句让人细思极恐的话:父母是唯一不需要培训、不需要考试就可以上岗的职业,却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履行职责。

“改造学校”的目的并不单纯的想要改变孩子,而是改变家长,改变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关系。

当家明爸爸接到学校要求家长参加6天的培训时,家明爸爸说:“不可能啊,工作都安排好了。”

老师明确告知他:“你们不来学习,孩子只会更严重。”

家明爸爸妈妈都认为:“说得太夸张了,怎么可能呢?”

对于家明为什么选择辍学,家明爸爸做出总结:

“给儿子的信任太多,自由太多。

“要是再严格一点,孩子就不会走到今天。 ”

对不起,我不想谴责他们...

爱是成全,而非控制

讲到这里,三个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为什么会有如此尖锐的矛盾,一目了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教室。

恰当的教育方式,是孩子成长的养料;家长的言行里,蕴藏着孩子的未来。

对不起,我不想谴责他们...

影片最后,这些家庭的关系并没有得到本质的改善。一次短期的培训并不能解决这些家庭里存在已久的问题,每一个家庭都要继续走下去。

家庭教育,与其亡羊补牢,不如防患于未然。

孩子的成长中,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充满安全感的亲子关系,则更加重要。

父母和子女之间如果没有亲情连接,没有陪伴、没有倾听,再好的教育,只会让孩子感受到束缚、否定、绝望,甚至窒息。

当然,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当然也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人一上来就能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教育孩子不只是让我们的孩子不断成长,也需要我们做家长不断反思和改进,与孩子一同进步和成长。

前不久,奇葩大会上,蔡康永问俞敏洪:“你可以接受你的孩子没有远大志向吗?”

俞敏洪的回答让人很感动:“伟大志向不是必需品,首先是他有没有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快乐和幸福的能力,在这基础之上,才能去谈伟大志向。”

希望,在这影片之外的父母也能明白, 爱是成全,而非控制。

另外,在这个片子和文章中,所有出现“问题”两个字都被打上了引号。

因为无论是在该影片的创作团队心中,还是宇恒君心中,这些孩子都不是问题孩子。

图文来源:初中生学习。

宇恒君尊重原创,但本文引用的文章及图片因条件限制,无法联系到原作者,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涉及侵权等行为请及时于本公众号留言或发消息告知。

1.成都疫情大爆发,多人突然感染,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2.邓超12岁,曾让父亲一夜白头: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1534.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