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沉迷游戏怎么办?

学生沉迷游戏,老师是有责任的,不愁吃不愁穿胸无大志,所以沉迷游戏。

人,如果他是一个眼界开阔的人,如果他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他就会胸怀世界,他就会把世界的难点、痛点放在眼里,记在心里,并去努力改变这些问题,是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学生沉迷游戏怎么办?

一、案主基本情况

学生沉迷游戏怎么办?

男生M,七年级学生,独生子,身体健康,发育良好。父亲是某民营股份制企业股东,负责运营管理;母亲是某公司项目经理,经常加班。

M是家族唯一男孙,自小被宠爱,因父母工作忙,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由住同一小区的外婆和外公负责。他们都是退休老师,教养比较严格,完成作业后才允许看电视、玩游戏或约小伙伴在小区玩耍,直到被父母接回家。

这样,M虽与父母同住,但相处时间较少,与父亲有时一周都说不上一句话。在父母眼里,M很乖,很懂事,性格开朗,喜欢运动,独立性强,与同学相处和睦,小学各科成绩都达良好,数学成绩略低。他从幼儿园开始接触电脑游戏,课余时间喜欢玩游戏,家长有监管,但没有具体约定。小学时他曾用利是钱充值,用以购买游戏装备及升级。

后来,为方便上学和学习,M住到姑妈家,每天与父母电话或视频,周末才回家。姑妈一家人对他很疼爱,给他独立的房间,尽心尽力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辅导和督促他完成作业。他被禁止玩手机及游戏,并被要求增加课外阅读量。

有一次姑妈无意中发现他有新手机,经反复追问,M才承认是拿了家里的钱私自购买的,剩余的钱还充值到某游戏中。这时家长才得知,M在小学时就特意注册了小号以逃避父母监管,放学后会在商场玩会游戏才回家,每天晚上10点则准时在被窝约朋友在线玩游戏,有时玩到深夜2点;因睡眠不足,上课常打瞌睡,有时还会走神琢磨游戏的破解技巧,因此经常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

二、问题原因分析

学生沉迷游戏怎么办?

1.学习适应不良,产生自卑感。入读初中后,由于学科增多,知识容量和难度增大,同学间竞争比较激烈,M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虽比小学时多,但成绩总是靠后。他曾尝试增加练习和背诵,但效果不明显,挫折感使他感到压抑、自卑,不知道该怎么办。而面对老师和家长的询问,他也选择逃避,总是回答“还好”“可以”。

2.交友不顺利,产生孤独感。进入初中后, M渴望收获新友谊,渴望被同学认同。他尝试做班干,结识新同学,熟悉新老师,建立新友谊。然而,成绩下滑让他自卑,慢慢地减少了与同学的交流,致使与同学间距离渐远。老师觉察后问其原因,他只是笑而不答。与此同时,他发现玩网络游戏能带来快乐体验,闯关成功会有奖励,失败也会有鼓励,尤其组队朋友间互相支持,彼此欣赏,带给他成就感,满足了他交往的需要。

3.家庭陪伴缺位,缺乏安全感。M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的陪伴时间少,更没有高质量的陪伴及给孩子科学的教育。父母只看到孩子平静的外表,觉得孩子一直很“乖”,忽略了转换学习和生活环境后,其内心的孤独无助。家长把孩子每晚准时睡觉理解为学习辛苦,直到发现M购买新手机,充值买装备,才意识到孩子沉迷游戏带来的行为偏差及价值观混乱已严重影响到学习和身心健康。此时焦虑的父母才放下工作,尝试与孩子交谈,但孩子用沉默的方式拒绝交流。无奈之下,家长求助于班主任,班主任把家长转介到学校心理咨询室。

三、辅导措施及过程

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指出,一个人的情绪困扰,并非由刺激第一次辅导:消除“防线”,建立咨询关系

在微笑中开始对M的辅导,我告诉他谈话内容是保密的,并在征得他的同意后,同步做笔录。观察到M双手一直交握,左右手轮换,我尝试就学校近期活动与他交流看法,询问他小学活动的情况。他很拘谨,都是用“好,可以、一般”等回应。如何让他解除防备心理?我微笑着注视他,解释有关心理咨询的目的、意义、原则等,结合日常心理现象,简要进行心理分析,建立权威效应。这次辅导主要是补充个人成长史和家庭情况自评。

第二次辅导:耐心倾听,给予共情理解

基于收集的信息,为了倾听M的心声,让他讲述自己的故事,我用开放式的询问方式问他:你是自愿去姑妈家住的吗?能告诉我当时是怎么想的吗?然后,我去给他换了一杯热茶,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和自己的内心对话。见我用鼓励的眼神看着他,他低声告诉我:我同意的,住姑妈家能帮助我考到好高中,将来读好大学,有好的生活。但是读初中以来成绩不理想,觉得同学瞧不起我。他面部紧绷,表情很痛苦,双手握得很紧,眼睛看向远方,目光很迷茫。停顿了一小会,他艰难地说:我很自卑,压力很大。说完把头低了下去。我轻轻地拉开他紧握的双手,说:是的,这一年你适应得很辛苦,心里很难受。他的眼泪瞬间流了下来。我默默地递给他一张纸巾,让他尽情宣泄内心的负面情绪。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成长经历和体验,他们需要有人倾听,更需要我们的共情、理解。

等M情绪稍微平复后,我引导他把求助的真实想法用清晰、有条理的客观的语言表达出来。他陈述道,住在姑妈家,感受到被疼爱,但他不开心,姑妈的管理很严格:回到家里,饭后除了做作业,就是阅读。不能玩手机和看电视,也没有同龄朋友玩,很不习惯,生活很无趣。

他说,不告诉家人,是怕妈妈担心,而且说了他们也不懂。我点点头,说:其实,你还是很想和他们谈,但因为爸妈不了解你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他们很难真正理解你的心情和面临的困难,所以你才不说,对吗?他再次红了眼圈,点点头表示同意。

他说,玩游戏可以忘记烦恼,和朋友一起在游戏里炫技感觉自己很厉害,他喜欢被同学追问游戏技巧的那种愉悦感。晚上匆忙写作业,甚至抄答案,确保晚上10点能上线玩游戏,但玩到深夜第二天上课会犯困。拿妈妈的钱买新手机和充值,可以买装备提升游戏段位,成为“游戏大神”。

第三次辅导:增强自信,建立合理认知

通过分析可发现,M因学习上反复失败,渐渐地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无法赶上同学的脚步,进而产生自卑感。自卑情感可通过调整认识,增强信心和给予支持而消除。在辅导过程中,我们引导M在纸上列举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认识并悦纳自我,尊重自己的意愿和想法,信任自己,给自己心理支持。我们告诉M,人的情绪是可以合理调控的,关键要调整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建立合理认知。由此引导M认识到成绩退步带来灰心、自卑、放弃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是因为他的想法“怕没有面子,不是学习的料,同学会看不起自己”这种错误认知带来的,并进而要求他建立合理的信念:只是记忆时间的增多不一定会带来成绩的提高,课堂专心,有效练习,及时反思,才有利于学习。

第四次辅导:达成共识,转变教养观念

我们约M父母来校面谈,向他们解释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让他们认识到青春期的孩子因自我意识唤醒,尤其渴望爱和友谊,渴望获得自尊等等,因此其沉迷游戏的根源在于成功感和被尊重感的缺失,且选择了错误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愿望,他需要我们的帮助。希望家长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认同孩子心理缺失并找到连接点,满足孩子的基本需要,让他重获安全感。据此我们达成共识,替代家长原有的认知。

接着,与家长分享M的内心独白。当听到辅导老师说孩子很爱母亲,为免母亲担忧没有告知自己成长的苦恼时,他的妈妈默默地流下了眼泪。家长认识到工作忙碌不是忽视孩子的原因,他们愿意调整安排,努力重塑亲子关系,和孩子坦诚交谈,与孩子签订“使用手机协议”,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合理消费观等,以此帮助孩子转变。

第五次辅导:家庭治疗,强化亲子陪伴

家庭计划的制定要求父母与孩子一起商量,因为被孩子认同的约定更易被遵守。为此,我们先让M提出自己想要的家庭生活,然后让父母发言交换意见,最后达成在学校附近租房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共识;约定上学时手机放家里,但M对周末每天两小时的游戏时间难以接受,既因游戏心瘾,又怕游戏伙伴减少,和同学没有共同语言。陷入困境之时,辅导老师请妈妈描述心里的担忧,并用缓兵之计助推谈话的进行,即约定本计划实行到放暑假前,暑假时再作修改。此外,要求放学后由家长接回家,拒绝同学约玩游戏的诱惑,对约定的游戏时间家庭要确保督导到位,把陪伴落到实处。

第六次辅导:辅导回访,鼓励重塑自我

一段时间后,班主任反映M笑容增多,上课不再打瞌睡,主动记笔记,自习课能安静做作业,但数学作业仍不理想。M回访时描述了自己的情况,辅导老师微笑着积极回应,适当把老师们的点赞一一告知,他腼腆地笑了。谈到数学学习有困难,我用赞赏的目光和语言表扬他敢于面对学习短板,一起商量数学学习想要达到的目标,目前有哪些资源可用及计划落实的具体策略和时间等。

我们还一起探讨与人交往的方式,启发他跟沉睡的自我进行内省式对话,发现热爱运动、富有幽默感、乐于助人让他小学时很受同学欢迎。由此意识到需要主动与同学交谈,用阳光的笑容、幽默的谈吐去寻找朋友;认识到要通过自己的长处即运动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勇于表达想法,以小主人的态度主动参加班级活动;认识到寻求帮助不是没面子的事,而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且同学间彼此帮助反而能加深友谊。

整个辅导过程中,辅导老师经常与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沟通,协助M新行为模式的养成,呵护M的点滴进步。班主任还经常创造让他参与班级事务的机会,让他体会到被集体需要,体验存在感,获得关注和表扬,强化他更喜欢班集体的意识。任课老师用宽容之心悦纳其不足,在他注意力不集中时避免当众批评,多引导他自我教育,避免负强化。

四、辅导效果及反思

期末考试后,回访M、家长及老师,父母自述一起生活后没有请保姆,M主动帮助做饭、洗碗、拖地,分享学校生活,经常点赞爸爸做的菜,亲子沟通日渐融洽。M的手机周一到周五由家长保管,周末有四小时玩游戏时间。期末考试数学成绩进步明显,总分增加30分。辅导老师对他主动做家务,乐于帮助同学,能请教老师等行为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赏。M的自我调整带来新感受,让他重拾自信,并计划参加外语节排练,暑假时则要好好练习篮球,为竞选班级篮球队长做准备。

M的转变让我们认识到,每个孩子的生命因独特而精彩,成长难免伴随着不当行为。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正确看待学生的学业失败和“捣乱”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看到事件背后的感情需求,找准求助者心理和行为成长的连接点,帮助他们学会自我帮助,自我教育,并自我成长。

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孩子的行为异常往往与家庭背景、父母的期望及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了解家庭情况,寻找不当行为背后的家庭因素,家校和孩子一起对辅导方案达成共识,形成校内和家庭良好的辅导生态环境,更利于孩子习得新的行为,并摆脱情绪的困扰,重获生活的热情。

本文原刊于《中小学德育》2019年第10期

来源|中小学德育;编辑:龚学成。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如涉及内容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感谢作者。训息详情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全文”查看。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2440.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