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辉谈“76岁日本高官砍死儿子”背后青少年不想上学啃老现象的根源

在刚过去的“六一”六一当天,76岁的日本驻捷克大使熊泽英昭不堪忍受其44岁的“啃老”儿子,将其杀死。很大夫工作室精神科何日辉

该消息引起日本社会的很大震动,在国内也引起了广泛讨论。“啃老族”早已成为不可忽略的社会问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觉得,每一个个体都有社交、尊重和自我达成的精神需要。这跟大家大多数人的真实感受也是一致的:当学有所成,大家期望步入社会,凭着我们的努力创造财富,得到外面的认同,获得收获感和归属感。

可是,为何当今社会,无论国内外,仍有那样多年轻人、甚至中年群体完全靠爸爸妈妈供养,一直充当“啃老族”?

更令人费解的是,为何非常多“啃老族”还对此毫无惭愧,不但不感恩爸爸妈妈,反而暴力相向,还理直气壮地觉得“啃老”非常正常?

我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接触过不少“啃老族”青少年,他们甚至自称“佛系玩家”,对啃老心安理得。在对这些患者及其家庭进行了系统化深度心理干涉的过程中,我对啃老现象的形成有一些见解。

绝大多数“啃老族”自幼缺少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一方面,他们多受到爸爸妈妈的过分娇纵,特别是物质方面的过度满足。在孩子提出物质方面的需要时,爸爸妈妈往往一味迎合,不知道得延迟满足的重要程度。

即便爸爸妈妈中有一方有意识这种养育方法的隐患,但夫妻双方没形成一致建议,在实质养育过程中,孩子会发现爸爸妈妈教育观念和方法的不一致,钻了漏洞,让爸爸妈妈无可奈何,还常常引发爸爸妈妈之间的冲突。

另一方面,在孩子生活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构建方面,这部分爸爸妈妈的教育意识也很薄弱,未引导孩子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奋斗者。

其实,很多爸爸妈妈自己三观也有肯定问题,而“身教重于言教”,孩子在潜移默化间会受到爸爸妈妈的不好的影响。假如家境较好,更可能造成孩子觉得不需要奋斗,仅需继承家业便可享受富足的生活。

长此以往,孩子非常可能会觉得爸爸妈妈的给予是理所应当的,不想、也无需自身去付出、奋斗;并仅满足于物质的享乐和富足,缺少精神层面的追求。

第二,很多爸爸妈妈虽然无条件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但极其忽略其心理需要,缺少耐心,从未能真正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要,甚至教育简单暴力,对孩子的不听话或者所谓的“叛逆”动辄打骂,给孩子带来叠加成人性心理创伤。

如此的孩子没办法从爸爸妈妈那里获得精神安慰,其物质欲望却不断膨胀,当他们慢慢长大,需要愈加高、爸爸妈妈却没办法满足时,容易产生怨恨、愤怒情绪。

部分“啃老族”之所以不外出、不工作,还可能经历过来自校园、社会及互联网虚拟世界等方面的叠加性创伤。如学生年代就出现学习障碍,休学、辍学;遭受校园欺凌、不公平对待,造成社交障碍,社会功能受损等。

对比其它同龄人,他们往往自卑、压抑,负性情绪无处宣泄。假如再结合上述的曾被过分娇纵、遭爸爸妈妈打骂的不好的家庭教育,他们与爸爸妈妈的冲突便愈加明显:

责怪爸爸妈妈对自身导致的伤害,埋怨爸爸妈妈无能;当负面情绪不断累积时,不敢对外面和陌生人宣泄,却对爸爸妈妈施以暴力。假如爸爸妈妈无底线地一味忍让,孩子则变本加厉,甚至在此过程中产生报复的快感(严峻的患者可能会演变成对爸爸妈妈的施虐成瘾),并对“啃老”行为毫无愧疚感。

同时,在信息爆炸和次文化丛生的当下,非常多青少年容易受到互联网不好的信息的影响。啃老一族在“啃老吧”等社交平台聚集,相互认同,无形之中强化了他们已经扭曲的三观,愈加缺少自我检讨能力,将“啃老”行为美化为多元化社会下的、自我选择的生活方法。

但无论怎么样,伴随时间的流逝,啃老族往往与社会脱节越加严峻,近乎被社会淘汰,这又进一步加重他们的情绪障碍和扭曲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部分“啃老族”未尝不了解这一残酷的事实,但他们不敢面对,即便想面对,也缺少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为了防止悲剧的发生,爸爸妈妈第一要端正我们的三观和教育方法,深刻认识到“啃老”行为背后的根源。至于怎么办孩子“啃老”的问题,后续我将结合临床经验撰文详述。

——何日辉

(下文出处公众号:大猫财经)

01

在今年六一,日本有一个“超龄儿童”被杀了。

当天,日本的东京都练马区早宫发生了一块刑事案件,一男子躺在血泊中,身中10几刀,报警的就是凶手自身,男子送医后不治身亡。

然而这并非一场一般的凶杀案。

44岁的熊泽英一郎。平时的一家三口住在一块的,熊泽英昭是趁着老婆出去的时候,在家将儿子刺死的,可以说是一出家庭悲剧。

而且,熊泽英昭并非“无名之辈”,而是日本前农林水产省事务次官,还做过日本驻捷克大使,也算是副部级的高官了,杀人还是令人震撼的。

但是伴随调查的展开,这位“弑子”的凶手,取得了更多的同情。

他的儿子英一郎,在日本也算是著名宅男了,人到中年却不工作,平时的就是在家打游戏,氪金、啃老,啃得理所当然,而且是高调地啃老,由于他觉得他们家的家训是“爸爸妈妈需要要负责将孩子照顾到独立为止”。

英一郎是一个Twitter重度用户,8年的时间里,36840条Twitter,平均天天12.6条,当然主题是游戏,各种游戏,顺便实名秀一波自身啃老的优越感。

就在其死前一年,也是六一,他向网友们炫耀了一下他的信用卡还款额3237二十九日元(合人民币20702元),“比你爸爸妈妈拼死挣钱的收入还多”,当然这钱是爸爸妈妈出的。

啃老啃习惯了,可能爸爸还能忍,但是“家暴”就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在Twitter中,他对妈妈的称呼基本上是“愚母”,而且后面携带的动词不是“杀”就是“殴”,2017年的时候,他还向外面炫耀还记得“中学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殴打妈妈的快感”。

而且平时的的家庭内暴力也是不断,吃着、喝着还打着。据称,让爸爸决定“痛下杀手”的导火索,还是英一郎向爸爸抱怨,附近的小学太吵了。吵闹的环境、暴力倾向严峻的儿子,再加上最近的各种负面事件,这位爸爸最后亲自解决了这位“超龄儿童”,英一郎“Game Over”。

“怕给周围人带来麻烦”,熊泽英昭获得“好评如潮”:“你是一个遵守商品责任法的好爸爸”。

02

前两天,猫哥逛了一个贴吧,叫做“啃老吧”,也是大长见识了。

在其中有一个“精华帖”,直接就问“啃老吃你家大米了”?猫哥一时也是张口结舌,确实也是没吃我家大米,可能也正如他说的,“你们和大家之间的价值观不一样”。

随即也有人喊出“啃老即正义”的口号,而跟帖跟出一副对联来“蹲的天经地义、啃的霸道凛然”。说实话,有这文采,出来像猫哥一样做一个“打字的”不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出路吗?

啃老,也是有烦恼的。

比方说这位“啃老结束上岸”的,一连串的烦恼来诉说我们的心路历程:“高不成低不就、抑郁自闭症、仇富、没信心、想自杀”。

当然最大的烦恼是:爸爸妈妈不给钱如何解决?

跟帖里的答案就比较让人揪心了:

@上大人孔乙己:一拳一个狗爸爸妈妈,打到给钱为止。

@哥哥一块睡觉:打就完事了。

@低调风信子:把你爸爸妈妈打的吐血,就不信不给。

@上大人孔乙己:爸爸妈妈不贤军体拳。

@天生如龙:打,不要犹豫。

@蹲吧男神:打死他们

概括起来一个字——打。啃老+暴力,活脱脱的熊泽英一郎翻版。

而爸爸妈妈不在而啃遗产的更纠结一些:爸爸妈妈留下的遗产啃干净了,40了又不知道干什么。

然而吧友们给她“指了方向”:“可以卖”、“下海”、“岛国AV女优”

03

啃老,大概世界各地的非常多家庭都经历过。

去年五月,美国纽约一对夫妇把他们30岁的“无业”儿子告上法庭,需要他搬离他们的房屋,他们已经给儿子发过5份搬家通知,这是最后一次,假如他仍然不搬家,这对夫妇将请求法院采取强制手段。

纽约最高法院也做出了裁决,需要儿子需要搬离爸爸妈妈的住宅。

你看,美国人选“告”,日本人选“杀”,中国爸爸妈妈不会这么极端,中国的爸爸妈妈选择“忍”。由于中国式的亲伦关系真的是谜,看不明白更难解。

在某问答平台,在关于啃老的话题中,简直就是大型的“吐槽大会”现场,有亲戚家的孩子、还身边的邻居,也有自家的事情,归结起来几个种类:

①过分娇纵型:只须有一个过分娇纵,基本上“蹲”就一个字

A高中毕业不再上学,19岁开始就“家里蹲”,妈妈从小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母亲自身生病,都要托亲戚在外面买他爱吃的饭菜,敲开他的空调房喊吃饭,即使如此,母亲还会在床上流泪,像是亲戚蓄意苦了自身家的儿子。

目前30岁出头,依旧在家里,其父甚至曾放言,只须出去工作就给买房买车,然并卵。不过在亲戚中的人缘居然还很好,“虽然他不出去工作,但是他人非常善良啊”。

②“抱负”型:不工作、不挣钱,但有“抱负”啊

一个退休阿姨,家里有个儿子,40岁,没结婚、没工作,宅在家里写小说。10几年了,劝他工作就急眼,由于他感觉自身在做正经事。

一次同掌握上,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儿子,发现我们的同学靠写小说赚了大钱、有房有车后,就也开始写小说,而且感觉只须坚持就可以成功,“同样是学中文的,我凭什么不可以成功”。什么火,就想写什么,宫斗剧火的时候,还特意去了北京和沈阳的故宫“体验”了一次生活。

然后,这么多年,就什么也没写成。阿姨靠着3000块的退休金养着他,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手机都得买最新款的。即使这样,这个阿姨也只是向人抱怨几句而已。

③“因病返蹲”型:我抑郁了、我自闭症了、我厌世了、我……

“别喷我,别叫我振作,我听了太多了”。

根据这位朋友的自述,实习了一个月之后就离职,然后开始家里蹲,假如家里能想,自身可以蹲一辈子。先是以没毕业证为借口不找工作,拿到毕业证后,无法逃避了,就开始抑郁。

亲戚问“找到工作了没”,自身会不开心;母亲撩自身说话、叫上街、买美味的,也不开心。

发作阶段,崩溃大哭,对所有都没兴趣,“天天蹲豆瓣小组蹲知乎探寻有共鸣的人为自身寻求一丝安慰”。后来诊断,“轻度焦虑、重度抑郁”,而起因呢,“我就是不想跟人接触不想工作才会如此呢”。

④啃遗产:我目前的日子过得也挺好

这个算是比较高档的操作,至少比“40岁又不知道干什么”要好。

一个35岁的女孩,爸爸妈妈不在了,啃遗产。每年有20万左右的租金收入,“其实日子过得还挺好。不买奢侈品,刷剧累心了,就在国内溜达溜达,大多都是去小镇小城花费不了多少钱。五六年了,还是过不够”。

至于上班,“在什么地方都是混日子”。

04

至于那些“玩游戏上瘾型”和“没什么理由我只是想啃型”,也算是很常见的。

当然,中国在“不啃老”的路上也有绊脚石,那就是“房屋”。

有一个并没达成共识的结论,“中国人一般啃老,这是近况,一个房屋就把绝大部分男孩女孩渴望独立自由的梦打碎了”。自力更生派觉得,但凡掏爸爸妈妈钱包的人,都是啃老。

但这个论调也遭到了嘲笑,“十年前啃老的那批人已经成为了生活赢家”,并称“对于啃老的贬义诋毁,是对没钱人最大的恶意”。摆事实、讲道理,中国的房价已经涨到这么高了,不“啃老”怎么样能付得起首付呢?央行的经济学家不是都在鼓吹“六个钱包”凑首付了么。

不过,对于“啃老”的过度扩大或者对啃老的“过度美化”,都没什么意义,不啃老的,嗤之以鼻,啃老的更心安理得。

靠爸爸妈妈买房到底是否啃老呢?现实可能也比较令人纠结。

事实上,靠爸爸妈妈买房,可以理解为爸爸妈妈的一场“资金投入”,啃还是没啃,一是要爸爸妈妈主动资金投入,二是要获得“收益”,当然所谓的收益并是绝对的现金收益,而是一份综合收益,比方说得到应有些照料,都已经能被看做是“人之常情”了。

但是,假如为了买房,榨干爸爸妈妈的每一分钱甚至强迫爸爸妈妈负债,而在买房后,爸爸妈妈甚至不可以踏入新居,这就是赤裸裸的啃老了,甚至人神共愤。

如此的例子也不少。

不过嘛,中国式爸爸妈妈,可能也并不会像熊泽英昭那样,毕竟,“他/她是我的儿子/女儿”。

(本文点评出处公号:晴日心身医疗,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4290.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