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时间段禁止玩游戏,被严格限制游戏时间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未成年人每天22:00-8:00禁玩网游,工作日每天不超1.5小时。同一网游企业提供的付费服务,#未满16岁网游充值不得超200元/月#,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50元。

未成年人时间段禁止玩游戏,被严格限制游戏时间

对于这项举措,网友们评论褒贬不一:

网友A:“强制性的未成年人网游规定是有益处的,一定程度上网游很像当年鸦片战争时的鸦片,而这个政策很像禁烟运动,对于网游的迷恋很多未成年人已经到了疯狂的程度,特别是一些网咖成为了未成年集散地,容易滋生一些未成年人的社会暴力问题,网络诈骗问题,总体来讲政策还是有好处的。”

网友B:“没嘛用,网游是社交游戏,大人玩孩子就学着跟着玩,一个孩子玩,班里一聊,也就半个班玩了,防不住的。”

网友C:“想玩的人让他自行承担玩的后果即可,玩物丧志沉迷网游只是个人选择和家庭教育的问题,真没必要施行一刀切,这样做只是抹杀在游戏上有特别天赋的人才而已,跟当年中国游戏机禁令没什么区别,游戏时间需要父母家长来指导和培育,培养未成年孩子正确的游戏观念,让他们自己适量控制玩游戏不上瘾,而不是靠国家出法律法规来维护。”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关于“网络游戏”。

未成年人时间段禁止玩游戏,被严格限制游戏时间

1996年对网络游戏的认知时代开始,2000年前后的黄金时代,2005年经历了发展与分化的衍生时代,2011年手机游戏的兴起,关于网络游戏,载体不断地在改变,游戏不断在更替,内容不断地在升级。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中指出:

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69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7%,明显高于同期全国人口的互联网普及率。

从各学历段情况看,小学、初中、高中和中职学生上网比例分别达到89.5%、99.4%、96.3%和99.0%。

从上网时长来看,76.4%的未成年人日均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内,但同时,日均上网超过3小时的未成年网民占比也达到13.2%。

庞大的网络游戏未成年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已经成瘾和潜在的游戏成瘾用户。

网络游戏在调查报告中成为了青少年学业荒废甚至辍学、影响健康、浪费金钱、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孩子爱玩游戏,管也管不住”,这成为许多家长的困扰。

未成年人时间段禁止玩游戏,被严格限制游戏时间

小糖对完全禁止孩子玩游戏是不赞成的。

首先我们应该思考几个问题,孩子们为什么爱玩游戏,尤其是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游戏到底有何吸引力?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好处?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的任何一种行为之所以被保留下来,一定有其“功能”,即所谓的“用进废退”。电子游戏从被开发出来开始,玩游戏的群体就不断发展壮大,这就说明“玩游戏”这个行为,一定是有其功能作用的。

1.玩游戏能够有效达到放松、娱乐的目的。

孩子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对放松的需要十分强烈,必然需要一个“出口”。有趣的游戏是特别低成本的娱乐方式,门都不用出,坐在沙发上就能完成。

2.很多游戏之所以让人觉得好玩,就是因为它能够给孩子们带来乐趣,带来愉悦的感受。

看着精美或是呆萌的人物设计,欣赏游戏中时尚闪亮的人物装扮,或是体验战斗当中炫丽的技能,这些画面带来的美,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更别说在游戏中取得成就或进步之后,那种深深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3.研究发现,玩游戏确实可以学习。

从儿童的心理发展来说,游戏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适度地玩电子游戏,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推理能力,有些游戏甚至已经应用于教学中。

有些特殊题材的游戏,如历史题材、传统文化题材等,含有文化内容、科技内容、历史内容,使学生获得互动经验,发展手眼协调技能,体验到成就感,避免他们在枯燥的课堂中丧失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寻找乐趣,让他们能够在娱乐的同时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书本上某些概念、原理、关系等的理解。

拿动作类游戏举例,这类游戏能锻炼玩家的大脑,从多个方面提升玩家的认知能力。

经常玩动作游戏的人眼睛更容易注意到一些细节,视觉对比敏感度也比不玩游戏的人更高,同时,玩家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更强,可以更精准地在头脑中旋转物体。科学家甚至开始根据这些游戏经验开发非暴力游戏,帮助脑部受伤或者是有认知缺陷的人群改善大脑表现。

除此之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处理信息的速度是衡量一个人认知功能的重要指标,而动作游戏也一定程度上被证明了是提高人反应速度的绝佳工具。

未成年人时间段禁止玩游戏,被严格限制游戏时间

网络游戏虽然被众多家长所排斥,也不乏有些家长“深明大义”,也知道不能让孩子一点不接触网络游戏,但仍有所顾虑,“我让孩子玩,但万一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

1.对于刚出生的孩子,家长们确实需要“管”得更严一些。

现在很多年轻父母自己爱玩游戏,有了孩子之后也会让孩子玩游戏,使孩子从小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尽管可能是无心之失,但对孩子的潜在伤害是巨大的。

0~3岁是孩子人格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时期,全面拓展孩子对事物的兴趣,能够让孩子对生活有更多的向往。因此,要从一出生就开始预防孩子游戏成瘾。

孩子毕竟还小,过早、过多接触手机或玩游戏,对视力的发展、智力的全面提升还是弊大于利的。所以,有意识地减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机的时间,避免孩子对手机产生过多的兴趣是最基本的做法。

2.不要把游戏当成“禁果”,而要把它当成需限时限量品尝的“美食”。

这个设定也符合孩子对游戏的认识。家庭要统一什么时候可以玩,可以玩哪些,每次可以玩多长时间这样的规则设置。恰当的时候,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玩,与孩子一起体验游戏的乐趣。

3.当孩子对电子产品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时,家长要停止强化,帮助孩子及时刹车。

当孩子自己成功游戏操作时,家长会欣喜于孩子长了新本领是很自然的,只是在心里高兴就可以了,不必去惊呼孩子真棒,更不必在外人面前鼓励孩子展示。孩子在这方面得不到奖励和强化,兴趣也就会转向爸爸妈妈正在做的事情,或是其他被充分鼓励的事情。

4.父母们可以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找到更多与自己相关的责任感。

父母对孩子的全身心陪伴,不只是父母帮孩子提升安全感、提高智力水平、增强运动能力的过程,其实也是孩子教父母如何重拾对事物的兴趣,换个视角看生活的过程。用心地观察孩子玩耍,也能让人静下心来,享受为人父母的快乐。

5.不玩游戏会落后时代?其实无伤大雅。在对的年纪做对的事。

60年代、70年代的父母因为接触网络太晚,对网络有天生的陌生感,你也知道,陌生感往往带来恐惧感。因此他们会出于自己对网络的恐惧以及对孩子的不信任,表现的对很多新兴事物不接纳、不认可。

所以有的爸爸妈妈们会担心,别人家的孩子早早都会玩手机和游戏了,自己如果控制不让孩子玩手机,落后于时代怎么办?

事实上我们的孩子,作为一出生就处于网络世界里的原住民,接触网络甚至超过了接触自然环境。而且就目前孩子的学习能力来说,在恰当的年龄学习使用相应的电子产品是非常容易的,我们需要注意的点反而是家庭环境的过度熏陶会导致成瘾的风险。

未成年人时间段禁止玩游戏,被严格限制游戏时间

总结一下,小糖想说的有几点:

1.网络游戏并非一本万利,它仍是一把双刃剑。

糖并非想宣扬玩游戏一本万利,虽然玩游戏有诸多好处,但科学研究的成果并没有对沉溺游戏亮绿灯,我只是想从更全面、更客观地角度去看待网络游戏。糖最想说的观点就是:网络游戏不应该被禁止,但绝对应该限制。

2.对于新出台的目前关于网络游戏的规定,糖觉得并不能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

一些硬性要求真的能防止未成年人玩游戏,沉迷游戏吗?当然硬性规定这有一定的“威慑”作用,但实际上未成年人会有更多的途径去回归游戏,有更多的方式与规则做抗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实际上有些“治标不治本”。

但糖相信随着监管部门和游戏开发团队对游戏内容、环境、管理的不断完善,关于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规则会越来越健全,关于网络游戏的言论会越来越和谐。

3.小时候爸妈怎么让你关掉电视,现在你就怎么让孩子关掉电脑?

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有些人从来不挑食,那是因为他们从来不买自己不爱吃的菜。作为家长,不光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更要去不断了解世界上你所认为的“不美好”,因为你的拒绝不代表就对孩子好。

4.网络游戏其实没有带来新的难题,最多只是把以前的难题放大了,父母的约束和自我约束是最重要的一环。

十年前,杨永信宣扬的「网瘾」。强调有一些孩子变得丧心病狂,让父母肝肠寸断,电击疗法这才如火如荼。如今网瘾问题并没有很好的解决,甚至愈演愈烈,我们是不是应该寻找更加强烈的手段去限制网络游戏问题?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最拥护游戏推出防沉迷这个系统的父母,就是那些自己没有能力与孩子达成一致的父母。

你说游戏害人。但这些父母,换到没有手机和电脑游戏的年代,大概也没有能力跟孩子达成「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得超过一小时」的约定吧。

父母自己管不住,就期待一个更高级的力量,帮你「管一管」。难道父母不应该从自身的约束和管理中找找原因吗?

未成年人时间段禁止玩游戏,被严格限制游戏时间

最后,还是那句每个网络游戏都会有标记但是没多少人看的话送给所有人:

适度游戏益脑,

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

享受健康生活。

以上。

复旦大学吴国宏老师

教你了解孩子的心理轨迹

了解课程详情

?????

?????

原创文章,作者:禁游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youxinxi.com/10551.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